看这本书的时候,恰巧在开一个很无聊的会,就是边看文,边拿着笔按照时间给自己划分了七年。正如上次写的十年经历每一年都有一个关键词一样,而七年的时间周期更长,更能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成长历程。
人总以为自己有且仅有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仅此一生。于是,从一出生,多数人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程序:“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死亡”,多数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着,按着这个既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和以前不同了,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亩三分地,因为交通与网络的便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整个世界都向你展示出来。然而,现在这样的既定程序还是受到质疑,我的一辈子就要这样的过吗?从一个地方出生,上学、工作,再到死亡。不要以为网上的某个段子讲的仅仅是笑话。讲的是采访一个山头放羊娃,问他你在干什么啊?放羊。放羊为了什么啊?挣钱。挣了钱干什么啊?娶媳妇。娶了媳妇干什么啊?生娃。生了娃干什么啊?放羊……如此循环下去。也不要以为这仅仅发生在小县城,正如文中作者也曾提到,即便是在清华北大,也有人真的一辈子没迈出过这个圈子。从清华北大出生,再在这上学、工作一辈子。
文中作者在序中提到了“重生”这个词,并重新定义了“重生”的概念,即“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生”。而有多少人又将这八十年真的过成了一辈子?前20年学习,以便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再给娃看娃,真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躺在了病床上,看着死神一脸慈爱地看着自己,将这一生如同电影一般回放,会是什么心情?前20年,快乐的童年,青涩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下一个20年,则是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去完成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人生大事,然后呢?四十岁之后的人生,变成了一种前20年的重复。这个现象,或许体制内的人更深有感触,也更为普遍。然而,体制外的就没有吗?四十年如一日,如果能做成一种工匠精神也不错,但更多的是停滞不前,或者安于现状。
现在也在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该词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比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我喜欢的辉哥就是这样一个斜杠青年。
在我的意识当中,常将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和“斜杠青年”连接在一起,任何一门技能,想要做到专业或者精通,都需要时间来学习。每七年就是一次人生改变,如果每七年能做好一件事,过好一种生活,不一样的生活就是不一样的人生。那这七年就是你的一辈子。而八十年,就可以活十一辈子。这样一想,有没有很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