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看着电视里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总是热情奔放的,对于自己所爱之人的告白也总是不吝啬的。可回到现实里,事实是我父母从来都不叫我一声儿子,从来都是直呼我大名,甚至我的父亲从小到大都是直呼我身份证上的名字,只有母亲在我7岁之前叫过小名或者爱称。
我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默认,父母即使不对自己孩子用言语表达爱意,只要行动上是对孩子好的,就是爱孩子的。这是很多家长共同默认的一种想法,彼此之间从来没交流过,却极其之有默契。
长大以后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男生,或者女生,从来不主动给喜欢的人告白,只想着靠所谓的顺理成章来默认一段岁月。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习惯。甚至很多情场高手,在翻滚红尘当中也会以一些默认的习惯,比如女性只要跟自己进了酒店就可以默认做少儿不宜的事。
这些都是一种默认,我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默认,大多都是一些不愿言语,但是所有人又都在做的事。而最为默契十足的默认,便是离别。
多少人的离别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轰轰烈烈,只是在双方的你不言我不语当中,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陌生人。成年人的世界里,只需要简单的忽略几次他人的信息,就可以达到默认的分离,也许也是几次约会的放鸽子,慢慢对方就心领神会的明白了对方的用意。
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远比像个小孩子一样争吵着为什么分离要好很多,毕竟这种默认的行为让人舒服,至少不会吵闹。就像许许多多的人,一旦想好了不再和对方联系,什么都不会做,不仅不说明情况,甚至连微信都懒得删,只是放在一边,放到最后就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人。成年人的世界里甚至将把别人微信拉黑当成幼稚,认为只有小孩子动不动才会这样。
可是,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默认这些事?又凭什么接受这些默认的事?又或者说,到底是哪来的这么多默认的事?
父母不愿表达对子女的爱,不就仅仅只是因为性格问题?谁说的中国父母就一定要是这样?害羞就只是害羞,跟自己子女一味严格习惯了,突然表达不了就只是自己的问题,何必找这么多理由?而男女之间的那点事,说打底不就是很多男生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敢名正言顺的去争取自己喜欢的人,害羞没问题,可是一味的害羞不敢表达,那就是怂啊!而两人之间的离别更是如此,谁说了离别就是悄无声息的?你来的时候没见你悄无声息?走的时候凭什么一个屁不放就把我当垃圾一样丢一边了?凭什么要为了你那点面子,那点让你舒服的人情世故不跟你说清楚?
很多时候,普通人往往喜欢给一个普通的行为赋予更多不属于它自身的意义,默认这件事,原本没有这么多含义,可是人心不古,总是为了自己一己私欲赋予更多不属于它的含义,发挥了更多它本没有的作用,不是这个词语变了,而是人心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