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味数学题之一,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书中叙述到: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个问题的大意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呢?
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小学解法,是让鸡和兔同时抬起两只脚,因为鸡只有2只脚,而兔子有4只脚;这样问题就变得极为简单了: 总共可以抬起35×2=70(只脚),还剩下94-70=24(只脚)都是兔子的,由此可以得到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这个问题之所以流传千古、长盛不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它不仅是融合了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孩子全面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水平,引导孩子从浅层次的形象思维向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转变。
小学开设数学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运算而运算,而是为了启迪孩子智慧,培养孩子全面思考能力,提升孩子深入探索未知世界领域的兴趣。类如“鸡兔同笼”这样的问题,笔者不觉得应该删去;恰恰相反,应该多增加,让孩子们沐浴在先贤智慧的阳光雨露之中,兴致盎然地走向更加聪慧的明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教育培养孩子,不应是畏惧困难,更不应是愚钝蠢笨;而应该让孩子既充满兴趣,又不断增长智慧!我们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先贤们为我们留下来许许多多宝贵文化遗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福祉,我们的孩子要能够继往开来,堪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