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烨子
01
假设你的上司给你一项任务:建造一栋房子。
你会怎么做?
我想,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大概也知道需要按如下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你得找人画个建筑设计图。哪怕是在农村建房子,找不到建筑设计师,也得告诉建筑工人想盖多大的房子,建多少层,每层都准备有哪些功能间,要不然建筑工人哪知道你厨房、客厅、餐厅、卧室发布在哪些区域呢?
然后,按照建筑设计图,采购相应的钢筋、水泥、砖头等建筑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最后,才是请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
如果顺序反了,先把工人请来,告诉工人说你要建一栋房子,图纸、材料什么都没有,房子肯定是建不起来的,即使房子最后也能建起来,但那是你想要的房子吗?
可见,一份蓝图是建造一栋房子的首要步骤。
02
人生亦如是,若想筑就卓越人生,同样需要一份蓝图。这份蓝图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目标或者生涯目标,它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哈佛大学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有一定规律:
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但目标比较短期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那27%的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都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尽管有人对这个调查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但是,目标对人生的巨大导向作用,我丝毫不曾怀疑。有目标的人,内心才有定见,不被外界嘈杂的声音所左右,相反,没有目标的人,却经常分不清楚机会和诱惑,错把诱惑当机会,误入歧途。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主持人小马哥(马宗武)的故事。
小马哥从小就对声音很感兴趣,但因早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现实,为了担负起养活自己的责任,于是在17岁初三未毕业的时候,选择进厂做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在工作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收音机,听到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将自己的声音通过收音机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开始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听广播,练声音,每天“学驴叫”。
在克拉玛依油田10年的汽车修理工作生涯中,尽管有过失落、有过对于现实的抱怨,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梦想的追逐。26岁那年,因为单位用工改革,买断工龄,获得4万块钱,尽管已经26虽,但他还是毅然拿着这4万块钱从故乡新疆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系统学习播音理论,成为一个大龄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30岁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做节目,真正成为一名播音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是什么原因让起点很低的小马哥最终能成为了一名播音人?是他内心那个坚定的播音梦,那个清晰的人生目标。
03
既然目标如此重要?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专业的生涯顾问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结合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三点成一线找到生涯目标。但对没接受过生涯发展理论学习的人要想弄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
如果不想求助专业的职业生涯顾问,我比较推崇王志纲先生的生涯倒退法。他强调做生涯规划绝对不能由近及远,而是从兴趣出发,假设自己60岁退休的时候目标是什么。因为站在设定三十年、五十年目标的基础上,才能避免过于功利的色彩,才能够着眼于长远,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往回推算自己所应该经由的路径,这种生涯规划才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更绝,他建议我们以终为始,站在人生的终点来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我们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渴望获得的成功。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引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