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一直在分享生命数字3的能量,自己也在体验和感受着这个能量。3的能量核心是快乐,快乐是一切之源,这句话在数字3的能量表现最为突出。其能量动力来源于情绪:当快乐时,做快乐的事情,3就可以整合所有的能量,实现这件事情;当3对一件事情的兴趣受到打压或是有了情绪那基本上一个梦想就是扼杀了。
我这个月的工作状态很不好,感觉了一下,就是身体疲累的感受被我扼制了,我强迫自己坚持的后果就是一切事情变得一团乱,让我身心俱疲。当发现这个的时候,我决定先照顾身体。放松了两天,日更也停了,想睡就睡,馋了吃个痛快。当我这样允许的时候,身体反而没有这感到那么疲累,对睡眠也放下了欲望,所以今晚的工作效率出奇的高,精神头也蛮好。一个允许有多难,就是一个放下的过程,就是一个念头升起的过程。
孩子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拿起了画笔,有模有样的在纸上涂画一气,当时就允许她这样做了,发现画得还是挺有内容的。最近她大一些了,很有自己的想法,春节期间表现出了对画画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就考虑在她的美吉姆音乐课结束后,报名参加艺术课。她也到了对颜色敏感的时期了。
周六第一次陪女儿上课,课程结束时,我果断的给女儿停止了艺术课。不能让孩子的艺术热情就这样被老师压制了,艺术需要的是允许创造产生。
课上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对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天赋开发培养很有感触。
先讲讲老师给我的提示。课程开始,按照惯例老师会带小盆友唱欢迎歌,因为是艺术课,所以歌曲的节奏首先没有音乐课的开场曲热情,老师公式化的表演,让我都不想坐下来。
正式课程开始,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绘本,这次的主题是认识树和森林。于是从第一页到后面机械的边翻边讲,虽然也会提出问题,但是目光跟孩子们没有任何交流,也没有察觉到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几只伸出去想触摸的小手就那样执着的凭空悬在那里,被家长们轻轻的按下了。
快速的读完了书,就开始拿出老师的画例分析如何画的,这节课教这些2——3岁的孩子做拓印,粘贴和颜色。其间一个胖胖的小女孩兴致很高,她对每一样教具都很感兴趣,老师讲完马上就想触摸一下,想要尝试。老师用手按下女孩伸过来的小手,“一会再试”,然后讲解下一个环节,女孩对老师刷胶的动作也很感兴趣,于是提出“我要试试”,老师打掉她伸过来的小手,“请等等,一会会让你试的宝贝”女孩不高兴的嘟起小嘴,回头看了妈妈一眼,而妈妈正看着手机,顺势把她的小手揽在了自己怀里,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表情。老师接着讲剪或撕树枝的步骤,小女孩子又来了兴致,“老师,我要撕一个树枝”这次小女孩子直起身子手够到了老师手里的纸片,可是老师还是快了一步的拿开她的小手,“宝贝,一会跟妈妈一起做,请等一下。”女孩子彻底放弃了,站起来跑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自顾自的玩了起来。
老师一口气讲完所有的步骤,就开始发围裙,让家长和小盆友坐到桌子上开始按也的步骤进行,那个小女孩子最后一个回到桌子上,不情愿的拿起了材料。小朋友们按她的要求完成一道工序就被发到下一道工序的材料。女儿2岁半,还拿不好蜡笔,不太会横着画,于是老师每转到我们面前就是强制她把笔放平,可是女儿不肯听,她坚持要自己尝试放倒蜡笔,老师每次都说:“福星,你这样不对,要把笔放平,这样画。”女儿每次都试图放平,可是一接触到纸,就又有了倾斜的角度。被老师这样指正了三次,女儿很烦躁,完全不能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也没有尝试的兴致。我用她平时喜欢擀面皮的动作引导她,也完全不能让她专注起来。于是,我就允许她离开椅子,我开始做,希望可以让我的动作把她再吸引过来。结果,老师再次把她拉回来,还批评她怎么可以让妈妈做。女儿彻底放弃了,怎以都不肯做。
第二个环节,做树枝。我征求她意见,是想剪还是想撕。老师正好走过我们身边,于是她对老师说:“我想要剪子。”老师蹲下来,引导女儿可以撕出小树枝。女儿马上有了情绪,一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我马上坚定的要求老师给我们一把剪刀。女儿见我支持她,安静的坐了下来,在拿到剪后,美滋滋的剪了起来。用剪子对她还是挺挑战的,但由于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对于我从旁的指导和动作调适,她还是很愿意的接受了。剪了几下,她就放下剪子,开始用手撕了起来。
后来又帮我给树枝涂胶水,我按她指的地方粘下去。之后用颜色入按出小树叶。她开始混和红色、蓝色、黄色,用手探索起来,有时甚至是五个手指全都按下去,画面虽然没有规律,但是色彩很有心意,而且,她最先把叶子点在了树干上,这一点是在老师的例画中不曾见到的。
其次,说说女儿的临桌:是一个小男孩,应该也是两岁左右,她的妈妈很严厉的要求他每一个动作。“宝贝,你要这样拿笔”,“宝贝,你要让妈妈拿着的你的手,你不会把笔放平。”“宝贝,你快点画,你看这个小朋友都画完了。”小男孩表现出了很不配合,我抬眼看了一下他,一脸的委屈和茫然。“妈妈,我也想剪”,“你不行,你看,妈妈这样撕”。“来,快点撕小树枝了”“你怎么不动手呢。”妈妈不停的催促,一个劲的责备,小男孩子终于憋不住委屈,两只小手往桌子底下一放,小脸一曲,大声的哭了起来。“哭什么,不许哭。你快点画,看别的小朋友都画好了。”“快点粘,快点画,你看就你没画好了。来妈妈帮你画。”小男孩停止了哭,但是手怎么也不肯拿到桌上来。妈妈拗不过,自己画了起来。
最后,说说这里面提到的几个主人公的作品。最后,老师把所有的画裱到框里挂在黑板上作展览也让小朋友们分享和拍照。女儿是第二个画完的,画完后她就在满场自由的跑起来,看到看书的画,她很开心。老师拍集体照的时候,她抱着自己的画站在了一边,她说不想跟大家一起照,她想单独照。结果,被老师拎到了队伍边上——她照了一组低头照。那个在课前被三次打压的小胖丫画了最为抽象的树,整幅画用两大坨暗的,说不上名称的颜色的色块占据,完全看不到树干和树枝,真是最有“魔幻”感的森林;小男孩的画是最后完成的,妈妈几乎画了跟老师一样的叶子,所有的叶子有规律的排列在树头,大小几乎一样,色彩 很是均匀对称。分享的时候,小男孩子低头坐在妈妈的腿上一动不动,不肯回答老师的任何问题。
想想送女儿上课的初衷,就是想支持她画画的兴趣,如今看到她完全不能投入的样子,我果断的决定放弃这个课程。如果一个启蒙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感受,那还是先不做了。被扼制了跟艺术的联接,想修复就太难了。女儿,妈妈允许你画不出画,但是,我相信你保留了对美的感受力。这个世界除了画,还有很多艺术形式可以让你来跟美互动,妈妈只想让艺术给你带来快乐的感受,那才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