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次不太成功的文学寻根之旅

如果你是抱着一种探索“文学和乡村巨变”关系的心态,或者抱着对作家谈论故乡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恐怕你会有些失望。 

因为这部纪录片,更多的,是谈作家的个体经验。

命题太大,素材单薄且老调重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原来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以十八个章回展开叙事,通过四代作家的接力讲述,去探索我们所有人的“来时路”

20年代作家马烽由女儿代述饥饿年代和集体劳动的经历;

50年代作家贾平凹讲述他的家庭,青年时及写作之初的遭遇;

60年代余华讲述八九十年代,自己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70年代作家梁鸿讲述家乡、父亲母亲、姐姐和当下。

十八个章回,历史跨度很大,从吃喝住行到婚丧嫁娶,从个人到家庭,导演的野心很大,他想讲的,不单单是乡村的故事,作家和文学的故事,还是每个中国人、甚至所有普通人的经历和“心事”

影片中,他的镜头一如既往地扫过普通人的脸: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火车站外迷茫的中年人、健壮的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染着个性杀马特造型的年轻人。试图捕捉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和作家们的口述剪辑在一起,在我看来是有点割裂的。

其实乡村对于80、90年代出生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还蕴藏着许多这一代人割舍不掉的回忆。

那为什么要选当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作为口述者?

导演说,对于家乡的重新理解,对人的重新观察,对作家来说更加深刻难忘的。这也不无道理,尤其是对于莫言、贾平凹、余华这类作家来说,故乡经验是他们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题材。

可以看得出来,导演企图通过个体的生存事实,关照人存在的一种普遍状况

这个主题非常宏大,但是纪录片的内容确实有点单薄。贾平凹和余华的访谈素材,在他们往期在其他媒体的采访中,其实讲述过多次。

电影之外的贾平凹和城乡变迁

就拿我们比较熟悉的贾平凹和余华来说,贾平凹在影片里叙述了自己大家族里“吃大锅饭”、父亲被下放、自己回乡写作、患病等往事,其实这些往事在贾平凹的自传里,已经被描述得极为细致,甚至更打动读者。

“十九岁的四月的最末的一天,我离开了商山,走出了秦岭,到了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这是我人生中最翻天覆地的一次突变,从此由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城里人,城里的生活令我神往,我知道我今生要干些什么事情,必须先得到城里去。但是,等待着我的城里的生活又将是个什么样呢?人那么多的世界有我立脚的地方吗?能使我从此再不感到孤独和寂寞吗?这一切皆是一个谜!”

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出身乡村的自卑和矛盾,他是这样描述的: 

“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犹豫和独孤,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睁眼看世界。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知识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的高谈阔论。” 

自传里的贾平凹,确实和乡村发展、乡土情怀紧密相连,因此影片里的贾平凹自述,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惊喜,也许是拍摄的方式,他坐在“文门”前,好似和书里那个谦卑渴求知识、感性的乡村少年,不在同一个次元。

因此,电影之外,我想为大家拓展一些关于作家作品里的乡村与城市的记忆。 

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造中,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在90年代后,才把目光转向复杂的城市文化环境,比如他在90年代创作的极具争议的《废都》,就是这样的作品。

书中围绕作家庄之蝶与妻子牛月清、情人唐婉儿、保姆柳月、好友之妻等几位女性之间的肉体和情感关系,编织起一幅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这幅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面,不是繁华的盛世,也不是激进的改革洪流,而是现代化潮流对“故都”文化冲击下的“落日”景象:人欲横流、精神失落和文化衰颓。 

在《废都》之后,贾平凹又创作了《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作品,将目光从“西京”这样的现代都市转向了城市与乡村结合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地带。因而也吸引了众多作家和导演的目光。

贾樟柯导演的《小武》、《站台》、《天注定》、《任逍遥》等作品,也是从山西小城出发,描述小城的人们经历着改革开放,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过程中,承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一切裂痕。 

无论是贾平凹还是贾樟柯,他们的很多作品既批判“农民/小镇青年的愚昧落后”,又批判“城市文明中的不文明”成分:为了发展的不择手段、人情冷漠。

通过展现小人物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存在状况,最终指向一个共同的关注点:乡村/县城和城市,现代与传统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也存在着一种双向互补的关系。

余华的『人生本位』

很多人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说笑点都贡献给了余华,诸如“余华出圈了”、“脱口秀演员余华”这样的评论不少。 

因为在影片里,余华谈到自己写作前是一名牙医,他说,病人张开的嘴是“全世界没有风景的地方”; 

说自己之所以写作,就是为了调到县上的文化馆工作,“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这个单位来对了”;

1983年,《北京文学》主编周雁如看中了他的小说,邀请他来北京改稿,说他文章结尾有些灰暗,他说“只要你能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光明”。 

从小镇牙医到作家,牙医经历影响着余华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读来像刀锋刻骨。 

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暴力化”叙事倾向。 

他称自己是一个“暴君似的叙述者”。

“那时候我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都是叙述的符号,他们都是我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

他初期的作品,弱化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描述,着重描写人的本能深处潜藏着暴力和欲望,且不是个别,暴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乃至带来灵肉的创痛和死亡的恐惧。

他在早期中篇小说《现实一种》里,用异常冷漠的、局外人的冷静笔调去描述一段亲人间互相残杀的疯狂故事:

“山岗和山峰是两兄弟,山岗的儿子皮皮失手摔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让皮皮把他儿子的血舔干净,一脚踢死了皮皮;山岗为了报复,把自己的兄弟山峰绑在树上,放狗去舔他的脚底,山峰最后笑死了。山岗被山峰妻子举报,被抓、被枪毙。赶来的医生瓜分了山岗的尸体....”

暴力,通篇赤裸裸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来就像被刀刮着肉。 

这种残酷凌厉的写作风格和余华的童年经历不无关系,父母是医生,他从小住在医院大院,见惯了死亡和哭声,“我觉得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那是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 

多年后,余华读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他说: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觉的感受…

到了90年代后,余华的作品渐渐从暴力化,转向个体生命过程,去体验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去尝试进行生命存在的一种追问。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电影《活着》剧照)

《活着》主人公徐富贵,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捉弄,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土地,亲人和尊严,从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变成一个贫苦的农民、最终只能和老牛为伴的鳏夫。

苦难不断加诸在他身上,他却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击垮,相反,默默忍受着难以忍受的人生苦难,无怒无争的“活着”。 

余华在解释这种福贵式的“活着”时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来自喊叫,也不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困难、无聊和平庸。”

(电影《活着》剧照)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只是一种索引,从乡村出发,阐述祖辈、父辈,一直到我们和乡村的关联,我们和乡村经验,不单是村庄/县城的变化,还要包含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这部电影的初衷,只是去唤起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一种往事记忆。 

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期待:一直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奋力游到理想的世界——海水变蓝的世界。 

资料参考:

1、《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2、贾樟柯访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