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分析和评判思维过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有意识地观察、掌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不能灵活调用和实践应用的知识,都是无效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决策,与人交流,发表观点、读书写作等任何运用到思维的时候,都要保持思维的敏感和关注,积极地调用思维工具,随时注意评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质量,不断优化和调整,坚持这一训练,通过践行来检验和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工具》为我们分析评估和优化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通读全书后,提炼出这个框架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就是思维的组成元素和思维的标准。
思维的组成元素完整地描述了我们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只有了解整个思维的构成,清楚思维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观察和分析它,即,明确分析和评判的对象。
思维的组成元素,即思维的结构和过程,它包括8个部分:目标或目的,假设,推理和解释,概念(理论),信息(经验、数据、证据或经验),结论和意义,问题,观点或立场。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它,就是:思维不是无意识的过程,它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通常是我们为了要解决某一问题开展的推理过程。首先,我们会在一定的观点和立场下,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自己所掌握和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或是以往的经验,运用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展开推理和解释,导出结论。这是一般思维即推理过程(根据本书总结,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理过程)的完整过程。
在了解思维是如何构成之后,我们知道了要观察、分析和评判的对象,第二个问题就是评判的标准。
思维的标准有9个: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逻辑性,相关性,广度,深度,重要性和公正性。
清晰性是最基本的标准,无论是在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分析问题的时候,总得先把话说清楚或者明白问题是什么吧。当我们明白说的是什么时,并不一定意味着表达或问题是准确的。比如大部分的广告都是不准确的。精确性要求提供更多细节,让表达或问题更精准。相关性强调人们思维的严谨性,有时我们的表述很清晰很准确,但可能和我们讨论的问题并不具有相关性。当我们要深入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关注问题的深度。反面的例子就是一些喊口号式的答案,没有深入地探讨问题的相关因素或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广度强调人的思维应该保持开阔性,尽可能地考虑到全面的观点和相对的观点,保证客观。逻辑性很好理解,一个人在阐述问题或解释说明时表述应该是沿着一定顺序的,这个顺序是层层剖析和具有递进关系的,用以相互结合和支持论点和结论,这体现的就是思维的逻辑性。重要性,强调的是要脱离那些浮于表面的问题和观点,关注最重要的概念和信息。公正性强调我们的思考不应从自私或片面的角度出发,应该保持客观和合理性。
在思维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调用思维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将思维的元素和标准相结合,就能够有效地识别我们思维中的问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