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里一女游客因跟其丈夫争吵在虎区私自下车被老虎拖走,受了重伤。男人从驾驶室冲出来解救,犹豫了一下又返回车里,据说车里有孩子,其母从后座冲出来解救,被老虎咬伤致死的事件在各网络媒体上被传得沸沸扬扬。
看到了许多有关的文章。有人说家庭教育,有人说母爱,有人说夫妻感情,有人说安全意识,有人谈公园管理制度,有人搬出“费斯汀格法则”大谈人的情绪对事态发展的影响等等。
说实话,这对于当事人及亲属莫过于天大的灾难的事件,我从这些文章里读到的更多是幸灾乐祸,是用别人家的不幸之事作反面典型喋喋不休地大做文章。
所有的文章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表面上也有惋惜,但更多的是指责,大有“活该”之意。听起来有点脊背发凉。
我想说,即使别人不指责,因自己的一次错误害死了妈妈,那个女子也会在心里懊悔要死。网络上的议论很快就会过去,但周围的熟人、亲戚朋友永远都不会忘记她的这次错误造成的后果。最不会忘记的是她自己,我都不敢想,她的余生将怎么面对这也许永远也走不出的阴影。
这次所犯错误的代价也太大了!这于当时的她绝对是没有想到的。即使有预见,但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控制情绪,以致从不犯错误。所以那些大作文章指责的人,是不是把自己置于了非常高明的“圣人”位置?
犯了一次错误就该付出生命的代价吗?比如闯红灯被车撞死,小偷被愤怒的群众活活打死,都是“活该”吗?这让我想到了另一种社会舆论,如果某人不幸罹难,要是为了正面宣传,就说他(她)是怎样怎样的优秀,好像不优秀的人就不可惜了似的。
《郁离子》里有个寓言故事: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水呼救。有个渔人划船去施救,他许诺给渔人一百金,但得救后却食言了,只给了渔人十金。赶巧的是,第二次渡河时,又落水了,而那人渔人又在场,却不再施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救,渔人说这个人不讲信用,然后就眼睁睁地看着他淹死了。
刘基写这个寓言本意当然是告诫人们要恪守诚信。但我却从那渔人身上看到冰冷可怕的人性。失信一次就至于死吗?我想,如果渔人动了恻隐之心再次救了他,那商人以后肯定会有改变吧?
所有人都会犯错误,没有谁是圣人。只要没有伤天害理,伤害无辜,残害他人,犯了错误都该得到谅解吧?不必总是对人大加指责,相信每人都有自省的能力。
如果他已因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能给的就是同情和帮助,或者就是沉默。这,也算是一种厚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