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的前半生
3岁时,“听话!”梅正跑来跑去,他的大脑告诉他已经吃饱了,可还是在妈妈殷殷期望的目光下把碗里剩下的饭吃完。
15岁时,“听话!”梅心里告诉自己想学艺术,可还是在爸爸苦口婆心下考了重点中学,读文化。
22岁时,“听话!”梅刚大学毕业,正准备打包去大城市闯荡,可还是去了父母安排的事务所。
25岁时,梅觉得心里那个告诉他想要干什么的小人和他的身体分离了,小人走了,只留下他的身体,有时候被父母驱动,有时候随着同事们的判断标准驱动。
2 真自我与假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他的身体和自我是在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先围绕别人的感觉建立。
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他为别人而活,他们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
3 梅的内在模式与形成
他在这许多年里仍然在寻找心中的小人,他自己。因为外部力量,父母或是别人的评判标准的撕扯,渐渐心里的小人和身体分开了。小人慢慢变得纯粹,身体在这个世界行走,感知外界,小人开始讨厌身体。
莱因对此论述(武志红稍做了修改)说:
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在梅十一二岁时,他还是会因为小人和身体对外界的反应不一致而向外界发出声音,可是爸爸打着都是为他考虑,为他好的旗帜,将他认为的好路摆在他面前,当他发出不同声音时,用暴躁的情绪镇压他失控的情绪,可是暴力只会弱化有效沟通,将梅的诉求一点点打压,直到不存在。梅的自我在这种退缩和隐蔽中感到安全。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自我小人很绝望,也让身体在蜷缩和躲避中变得恐惧和外界发生对抗和冲突,顺从成了唯一的选择。
�4 梅的自我救赎
第一,当身体对外界感知时,即使是迟钝的事后反应,也要努力积极回应。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身体能第一时间作出喜欢或讨厌的反应是表达自我诉求的前提。
第二,表达自我诉求才会争取“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自己的权益,从告诉对方“我”的感觉开始。
同样的“听话”,从听从外界的话,转为听从内心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