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动物,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任何关系,只要变得亲近了,冲突便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人间最亲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冲突更是无法避免。因为人们的个性和需要都不会完全一样。
正如“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你的牙齿不会咬到你的耳朵!牙齿只会咬到嘴唇。越是亲近的人,越可能产生冲突,造成彼此伤害。
就像寇乃馨在超级演说家《遇见更好的自己》(视频:http://dwz.cn/5ghA5j)演说里讲到的“我这辈子最爱两个男人,一个男人是我爸爸,另一个男人是我老公。可是我这辈子说过最狠毒的话,也都用来对付这两个男人的。”
有关系就会有伤害,但是怎么样减少伤害,增进关系呢?从【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 A Language of Life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英文PDF版下载:http://dwz.cn/5gnTZH ; 密码:ikqd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研讨会视频(时长3小时)下载地址:http://dwz.cn/5gpwV2 ;密码:2zck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暴力并不只有肢体暴力。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颇具隐蔽性的语言暴力屡见不鲜,被我们随意使用,“比如指责、挖苦、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
1).描述而非评价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而人们恰恰最喜欢给他人‘贴标签’,总是愿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视为不道德的、邪恶的。
正如瞎子摸象,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对,但我们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有限的,我们所能够看的事情其实相当有限,当我觉得这个事情对,并不代表对方看到的事情就不对。世界上的变数太多。也许我看到事千真万确,但请记住我还有错的可能性。
2).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时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由于社会文化不鼓励表达感受,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时如此,如:“男孩子要坚强,摔倒了不能哭,不说疼。”在这样被周围人否定感受的成长环境中,他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当他长大成年后,完全成为不会表达感受,甚至拒绝感受状态的一类人了。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3).表达需求
感受根源与我们自身的需求,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①.责备自己;②.指责他人;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④.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4).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时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时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时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一般会辩解、逃避、退缩或反击。沟通中一些不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误解,从而蒙蔽了彼此之间的爱。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回应,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心致力于满足彼此生命的需要,可以减少辩解、逃避、退缩、反击等造成隔阂,而培育彼此的尊重与爱。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非暴力语言。
能够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懂得怎么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有办法仔细的倾听,让别人也能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想办法做到双赢。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