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看到西西,是刚入学,他穿着一个大花的棉质阔腿裤,扎着小马尾,戴着黑边圆眼镜,拉着我宿舍的一个女生,迎面朝我跑来。
他和女生差不多高,两人着急地往前赶。
“去看讲座吗,有个很厉害的导演过来。”
当时我连宿舍那女孩的名字都没记熟,便婉拒了两人热情的邀请。
2.
西西是柬埔寨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也能用中文写剧本。他比我们早来大学,他跟着上一级读了半年书,然后跟着我们正式读四年的本科。他很早就来中国了,在少林寺学过武术,也在民族大学学过舞蹈,现在又开始学电影导演。后来我才知道,他来中国之前,在柬埔寨当孔剧演员,4岁就开始进行《罗摩衍那》等孔剧剧目的表演练习。
他对人很热情,总是主动地自我介绍,然后拥抱你,后来因为“热情”过度,还造成过误会。有人好心地跟他说:“西西,中国的女孩子是不能频繁地被你抱呀、搂呀、随便碰呀,她们虽然没说,心里肯定会不舒服的”,为此他烦恼过一阵,于是群发微信给所有的女生。当晚我们一宿舍,同时收到他莫名的短信,二丈摸不着头脑。
我们大一上的主专业视听语言课,有图片蒙太奇作业,就是用十张照片来讲个故事。他当时喜欢上表演班的一个女孩,每天偷偷看她,她就像是人群中最闪亮的光,只要她在,周围都是亮的。他常常找她聊天,对方回应了,他高兴;对方不回应,他难过。他老是给她微博评论,后来评论太多了,女孩子对他说,西西,你以后能不能少评点,别人会误会的。这时候,西西问我们,你说,她是不是怕别人议论她呀。我们就笑,你没懂人家真正的意思呢。他又开始耷拉着脑袋,觉得这是个很难解的方程式。
每个艺术创作者都需要他的灵感缪斯,处于暗恋期间的西西,自然把那个女孩当成了他的灵感源泉。他当时为那个女孩打造了一个剧本,讲一个男生给自己女朋友过生日的故事。男生带着精心准备的蛋糕,悄悄来到女孩子的画室,想要给女孩子一个惊喜。彼时的佳人穿着白色的棉质长裙,暖阳透过窗户钻进室内,女孩专心致志地在画板上挥笔,阳光将她的身影塑成了一个金色的轮廓,显得格外美好。故事反转在,女孩并不是真的人类,她最后掏空了男孩的心脏,只留下男孩绝望的身影。西西在画室外面摆了一圈蜡烛,还设计了几个让女主角美美的镜头。但让西西料想不到的真正反转情节,就在故事之外,男演员和女演员擦出了火花,成了眷侣。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赋。”
现在说到这个事情,西西还是用他喜剧式的自嘲说到,是不是很心酸,对吧。
但转眼,他又蹦跳着转身和另一个人聊起来。他有时候故意佝偻着身体,把自己埋得低低的,好像自己不存在,好像不想被人看到,就像是有很多很多想做的,有很多很多未能实现的,但不知道力气该往哪儿使。于是,他就用这种方式逃避着。
3.
我和他开始熟悉起来,还是源于我的一次固定镜头作业。
当时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要求是,三分钟,全部用固定镜头讲一个故事。自己想的也是比较非,想的是一个自闭男孩,某天起来,掀开被子发现了一颗巨大的蛋,男孩由开始对蛋的害怕到产生感情,甚至学着母鸡来孵化它,但蛋却从白色变得发紫发黑,蛋的离开让男孩伤心不已,他甚至为了蛋在河边进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要找一个像刚才描述那样的行为怪异,并且有独特气质的男孩,首先成为了我的阻碍。之前和西西交流甚少,内心挣扎了很久才厚着脸皮去约他,令我惊讶的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整个剧组就我和西西两个人,拍摄的过程就是:我起床后给他打电话把他叫醒,然后去他的留学生公寓拍摄,一起吃饭,收工,散伙,第二天循环反复。
拍摄过程中,当演员的西西还会给我建议,他毫不吝啬地为别人作业想好点子。“对,这个机位好”“再换个焦段,把感光度再压低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再拍细一点,到时候剪辑的时候就会流畅一些,更酷一些”,说实话,和他拍摄的那次,是我整个大一学的最多、感触最深的一次。
有时候我问一句,他谈很多句,说话有股恣意劲儿,就像是个典型的北京孩子,又不完全像。我用心地听着他的话,许多新的观点,都让我感到很惊讶,很有意思。他说着专业知识,又会聊自己的生活。他指着电脑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留着西瓜头,一脸灿烂的笑,旁边站着一个面貌和善的女士。
“看,这是我北京高中毕业的照片····哈哈,我老师漂亮吧····我那时候的造型可真土。”然后他笑自己当时很土,我也止不住地跟着笑起来。
我们为了作业最后一场葬礼戏去准备道具,他开着摩托带我到学校附近区域去采购。他的摩托车感觉随时都要歇气,但又感觉随时都鼓足干劲开跑起来。当时他的摩托车跟一辆私人小车差点摩擦,他告诉身后的我,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被别人看出自己的害怕,那对方准管问你要钱。我说,万一真的是自己错怎么办。他说,那还有什么,一个字,跑。
跟着他这一溜达,我才知道原来学校附近还有小河、有很多特别的小道、有大片大片可以拍摄的废墟。他带我到一个废品站,告诉我废纸多少钱一斤,空水瓶卖多少钱一个,拍东西需要哪些道具可以来这里找。现在想起来,让一个外国人给你介绍自家地,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在中国成长了这么多年,他的很多印记早已与中国相融,中国会成为他的一个标志,也会成为他很重要的记忆。
4.
去年春天,他把自己的片子投给了大学生电影节,最后空手而归。这次事情对他有点打击,他的叔叔是柬埔寨著名电影导演,提名过金棕榈,也入围过奥斯卡。他想干出点成绩,就像个孩子,需要点掌声和肯定。虽然已经很不错了,但总想变得再好一点,再优秀一点。
他的父母都在美国,父亲是一名退休了的战地摄影记者,还有一个小6岁的妹妹在美国学美声,小9岁的弟弟学习柬埔寨当地的“金笛”。他一个人在北京,很少和家人团聚。我有时候很难想象,放寒假了,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北京是怎么过春节的。但每次看到他,总是很开心的样子,好像可以一直激情满满地玩呀、拍呀、瞎走走呀。
他给自己微博的个人简介写:一名柬埔寨籍法裔环球采风的艺术生,标签是:一名东方主义独立电影人和户外电影摄影师。
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和野心等待实现,他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对世界的理解。
但我总忘不了,那天他带着我,去采购拍作业的道具的时候,我坐在他摩托车上。车开到十字路口,我们停下来等红灯,他喃喃地对我说道,我有次生病,要去医院,我不知道怎么去,也没有人陪我去,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告诉他,在中国,我们也是你的家人呀。而少年你的梦,总会有实现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