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你看了吗?这部2019年爆款电视剧,从开播至今,几乎每一集都能被炒上各大平台热搜。
主角明玉在家中不受重视,父母的差别待遇让这个女孩明白了自己与家里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她咆哮过、离家出走过,甚至绝望地对母亲说出:你生我又不想养我,生我干什么。
在明玉被二哥打伤入院后,连探望自己的父亲都心怀鬼胎,看到这一幕,小编都感到揪心。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是,却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漠不关心。于是,忍耐许久的她,爆发了。
或许那一刻,她心里满满的都是对自己家庭的绝望——为什么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从来都伤她最深呢?
其实这样糟糕的家庭关系并不少见,根据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父母和孩子有三种糟糕的关系类型:
在这类关系中,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要求非常苛刻,连找怎样的异性朋友都要干涉,而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都特别高。对此,孩子会感到特别委屈,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慢慢地,委屈会转化为愤怒。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表达愤怒会让孩子感到特别愧疚,因此,孩子多半会选择封闭自己的情感,回避和父母交流。
在这种关系里,父母发号施令,孩子无条件顺从。同时,孩子感到特别无奈,所以,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以一种顺从的姿态回应:“嗯,好的。”“是,我知道了。”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和孩子交流客观事实,但很少交流情感,聊天就像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彼此会谈谈工作、生活,但是没有情感交流,所以,很容易因为某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
在这种情形中,父母几乎很少意识到对话的那头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没有意识到对话的那头是养育自己的父母。因此,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孩子常常体会到冷漠,没有支持感,也做不到对父母说心里话。
以上三种糟糕的关系类型,都很容易导致孩子跟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当陷入这种关系中时,孩子与父母的任何交流都会陷入对抗、沉默,或是让彼此感到尴尬的状态。
看,明玉和父母的关系是否就很像第三种类型?只不过,明玉遇见了无情的母亲与懦弱的父亲结合下更为糟糕的家庭。
这部剧中,母亲去世后苏家家庭关系仍然糟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家人都采取了错误的沟通姿态。
萨提亚心理学中提到了四种不太理想的沟通模式:指责型、超理智型、取悦型和回避型。
指责型是萨提亚提出的生存姿态,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总爱把“你太让我失望了”挂在嘴边的苏明哲,以及脾气暴躁的苏明成就像是这类人。
超理智型则是分析对方为什么要发出这个信息。这时候的分析其实是逃离,因为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情感。剧中的明玉则是偏向于这一点的。
取悦型指的是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
回避型,则往往避重就轻,习惯闪躲。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真正去面对。
剧中的苏大强则像是回避型与取悦型的结合,面对妻子是取悦型,面对子女则是回避型。
当然,剧中这样糟糕的家庭关系毕竟是少数,但如果真的无奈地处于糟糕的家庭关系时,该怎样来和自己不同想法的家人沟通呢?或许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第一,我们要意识到,这是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交流
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上述所说的糟糕关系中。当我们把谈话当成义务时,内心其实是抗拒的,而且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孩子需要选择以成年人的姿态对待父母。
第二,不要强调对错或想要说服对方
如果一开始你就想说服对方,让对方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这就变成了控制。正确的沟通应该是表达自我的感受,展现自我的观点,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成年人的沟通模式是趋利避害,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讲利弊。
第三,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对事不对人,是非暴力沟通。对人不对事,就是暴力沟通。
在非暴力沟通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就事论事
2. 理清感受和想法
3. 体会表面背后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4.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非要求,请求是委婉的姿态,要求是强硬的姿态。
第四,避免错误的沟通姿态(上文提到的四种沟通姿态)
第五,换一个场景沟通
当彼此沟通不顺畅时,不妨邀请家人到外面的咖啡馆或餐馆继续聊。换一个情境,能避免回忆起相似情景下的不好情绪,也能让彼此间的种种压力减弱一些,最终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六,最重要的是要去尊重别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也有自己的偏执、自私。因此,要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人性,打破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期待,然后以真实的、自我负责的姿态去跟家人沟通。
如果真的到了不可沟通的地步,那么暂且搁置这件事情,让时间去证明一切。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出身,也不能拥有一个完美到挑不出刺的和睦家庭,但至少我们能为家庭做出一些主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