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风球格外频繁,雨水也多。我恰恰是一个喜欢雨的人。童年在成都长大,几乎一年四季都在阴雨绵绵中度过。但第一次来到南方时,却发现这里的雨很不同。天空明明还亮着,下一瞬间便倾盆而下,行人毫无防备,瞬间淋湿。记忆最深的是第一年的狂风,竟能把阳台上的花吹倒,那时让我震惊不已。如今在大湾区已生活二十一年,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
印象尤深的是前年前往大鹏新区采访世界冠军帆船团队,他们完成环球航行时,曾在好望角遭遇极端恶劣的天气。帆船被掀翻,几日几夜就像在滚筒洗衣机里翻滚。我完全无法想象那样的场景,而他们却要在那样的环境中吃喝拉撒。每次想到此,外面即便台风呼啸,我反而更觉得能安居在建筑里,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它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伟力,也体会到自身安宁。
今年香港也出现了黑色暴雨。据说黑色暴雨期间不得外出,而深圳对应的是红色预警。那几日我正在深圳带青少年夏令营,并未亲历其威力。后来从博主们的记录中才得知,部分地区一度被淹成汪洋。但很快,城市便恢复如常。这背后是香港极为完善的应急处理与地下排水系统。沿海城市大多如此,算得上成熟。
相较之下,我曾在疫情前到一座内陆新一线城市授课。那天课上表现极佳,客户十分满意,还特意为我叫了车。没想到一出门便遇暴雨。城市有绕城高架,本应快速,却每到匝口必堵,因为出口早已积水。几个小时暴雨,城市内涝严重。当地平日少见暴雨,缺乏应急也情有可原。几年后,这座城市更遭遇严重水患。记得那次堵在高架上,司机们纷纷下车拍照看热闹,仿佛奇观。而我心里想着,深圳虽常有暴雨,却极少出现如此大面积内涝。
当然,偶尔也会听闻涵洞积水导致事故,但总体而言,靠近海边,加之经济实力,深圳在城市防洪上已属领先。尤其是这次了解到香港地下挖掘出庞大的储水空间,暴雨来临时能瞬间吸纳洪水。这类看不见的工程,恰恰是最能发挥关键作用的。青岛也曾因德国人留下的地下系统而被称赞;日本东京的巨大地下水库,更在电影中取景,恢宏壮观。但这些往往是灾难之后“痛定思痛”的成果。
反观某些地方,下水道因蚊虫问题加装纱网,结果一场暴雨便酿成笑话。治标不治本,终非长远之策。真正先进的城市,并不在于摩天大楼林立,而在于那些隐于地下的系统性工程。当表面与内核相契合,这座城市才称得上拥有真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