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

        读《心理健康就是离开母亲的距离》一文,李老师谈到母亲是个什么“人”,比母亲“做”了、“说”了什么更重要,母亲是个情绪稳定的人,孩子才可能发展出稳定的情绪......反思我自己的情绪,40多岁的人,有时候还是不定性,还真有点儿像李老师说的“狗一阵儿猫一阵儿”,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我脸上的表情会随着心情变化无常,真就像俗语说的”三伏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尽管我这样喜形于色,喜怒无常,所幸没有遗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比我稳重,当我发火的时候,他会说:“妈妈,咱有话好好说。”当我因为一点小事乐不可支,他就会给我降温:“妈妈,注意您的形象,别跟个小孩子似的。”我知道,在我儿子心目中,我不是个稳重的妈妈,他现在很多事考虑的比我都要周到,比如我们一同走在路上,我因为高兴或是生气说话的语调过高,他会提醒我,这是在公众场合,要注意。

        是不是我在孩子不像我这个年龄的妈妈应有的样子?应该是的。想起这一点,觉得自己有些随母亲。她老人家快70岁了,情绪还是说来就来,小的时候我比较顽皮,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人照顾我们姐妹俩和十多亩地。通常,劳累至极的母亲在我“作了业”之后会大发雷霆,挨批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我仿佛6、7岁的样子,因为固执地要学会骑自行车(以前大人骑得那种),生生把车链子弄断了,当我沮丧地推着车子去地里找她时,正在地里料理庄稼的母亲竟然没有发火,弄得我一肚子的理由没有说的机会,我问她:“妈,这次你问什么不骂我?”她说:“你又不是故意弄坏的,我干嘛要骂你?”母亲因为生活的劳累经常对我没有好情绪,而乖巧的妹妹则很少挨批评,很多责备的场景我已淡忘,唯独这次出其不意的理解我记忆犹新。

        母亲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对待别人极为善良,在她眼里,我是个皮孩子,我们娘儿俩很少有促膝长谈的时候,在我小时候犯错时,她的处理方式也比较粗线条,基本不会委婉地讲道理,现在她上了年纪,脾气开始慢慢软了下来,看到我对孩子缺乏耐心,也会说我。

        和孩子相处真是一门学问,我可以在工作上可以出色完成任务,却觉得在和孩子沟通上缺乏艺术,孩子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成长的步伐跟不上孩子了,真急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不会将眉毛化成匕首的形状 它也不能将我刺伤 我不能把头发抓成合适的线条 它能自然随风而舞 不合时宜的灰姑娘 最后...
    粮食和花圈阅读 128评论 0 3
  • 不是态度傲慢,行为强势,而是专业出众,给力却不霸道,美丽而不犀利。 不与傻瓜论短长。 爽利、麻溜儿、不拖泥带水、雌...
    言又又阅读 91评论 0 0
  • 这是一篇学习swift的笔记 Objective-C是很好的语言,Runtime机制、消息机制等也是爱不释手。Sw...
    落影loyinglin阅读 1,109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