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生活
考上博士以后,博士生的生活可以每天除了完成该做的事后,可以天天健身锻炼刷剧,想干嘛干嘛吗?
这位同学,对于任何鼓吹文献无用论的人,你都要离远点,因为靠的近了,打雷的时候容易连累到自己。那些鼓吹文献无用论的人,你们敢在现实中辩一辩吗?敢当着你们导师的面把你的观点再说一遍吗?
为什么看文献重要?
我们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无外乎三点:
阅读科研文献。
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与同学、师长或其他同行进行思想碰撞。
而你无论参加了规模多么宏大的学术会议,和多大咖位的科学家讨论学术方向,获得的信息要想进一步验证并转化为自己所得,只能靠阅读科学文献。在这个区块链遍地走,人工智能多如狗的时代,靠“听说”来搞学术,必将成为时代洪流的养分和灰尘,最终变得籍籍无名而已。
区块链来自于年中本聪的论文,中本聪实现了比特币系统;人工智能起源于上个世纪,达特茅斯会议、专家系统都有文献可寻,这个时代你所能听说的任何进步都有其科学源头,而科学文献正是一切信息的起点!科学文献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是否要搞人工智能?是否要做大数据?看文献吧!科学文献还提供了把想法变成成果的桥梁,科学文献更能帮助我们避免弯路、甚至避免陷入“伪科学”的深坑。
科学文献就在那里,它等待着你。它不需要你以一种可悲的,自我厌恶的方式去寻找它。它需要你用一种纤重自省,进步上进的方式去阅读它。
还敢说文献不重要吗?
研究生该干什么?
这位同学,我能深深的体会到你的情绪。
搞科研是向死而生的过程,你既然接受搞科研这条路,你就要去适应它。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他在日本读博士时,渡过最难关卡靠的是路上的红绿灯。他说,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有四个红绿灯,如果今天早上出发走到实验室,恰好一路绿灯,那么今天的实验一定成功。
很唯心是吧?是也不是,苦中作乐罢了。我希望你能接受搞科研这条路的设定。搞科研的人都是如此,你并不孤独。
我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发生在博二,那时候和你的状态一样,压抑、没有课题、看不到希望,我渡过这段时间靠的就是大量阅读文献。不是为了给你安慰,我的支撑真是阅读文献。看的多了,见识就多了,人生也没那么痛苦了,随后兴趣也来了,人也热情了,终归也找到自己适合的路了。
其实,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就知道你文献看的不够多,对于硕士生涯,看70-篇文献才是合理的,对于博士,看大于篇文献才是合理的,当你看完这些文献之后,还有问题,那时再来找我也不迟,是吧?
加油,致敬科研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