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很多最初定理都会变成终极原理。”
有意思有意思,道就是一,因缘和合。
细想,好像世间所有的学问也是如此,最终都会回到形而上学。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就有所见“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因此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它都具有归根性的意义。例如 "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一个社会不管发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 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经济学家,而不是文化学者。它们不深刻,却是明白人。 ”
这里不妨按着余秋雨的思路往下细想,那文化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尼采这句话,和世间很多最初定理都会变成终极原理却是不谋而合。
绕了一个圈,到头来,答案却在起点:善良是文化的最终目标。
相比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我更赞同孟老先生的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的恶虽然可怕,却并不是本性,只是无知。所以需要文化需要教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是如此。故而佛家才有大慈大悲,对于早已蒙恶的世间,解救和引渡终生,在精神彼岸建立一处净土。善是源头也是终点。
郭老曾说流氓混到最后变绅士,确实如此,年轻时砸锅卖铁买大金链戴金牙,有成之后,却又一身布衣衫,最初以为追求的是地位是权力,然而那不过是欲望,欲望之后才是真相。
所以,“世间很多最初定理都会变成终极原理。”这道理不但适用于这里,生活中也是。
好比你秉持什么样的心态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任何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又例如《钻石就在你家后院》,财富不是仅凭着奔走四方才发现的,它就在我们自家后院。
我们总是舍本逐末,碌碌风尘地向外寻求结果,却忘了,人人本就拥有,何须向外寻求。
而答案就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