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一点儿也优秀,但我都是尽我所能,用心去做本职工作。我想学生应该是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吧!
这两年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跨年级的教学工作,去年是高三和高二,高三每周6个课时,高二每周4个课时;今年则是高三和高一,恰巧高一是新教材,高三还是每周6课时,高一每周3课时。资深高三老教师且只教高三的情况下都天天念叨着要做好多题目,好多试卷,而我还要同时兼顾两个年级的任务。第一年我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按部就班,对于知识的系统联系和融会贯通就根本做不到,真的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晚备课到深夜,有时候课堂上讲着讲着,发现我备课时的思路不对,然后不得不马上更改过来,有时候明明认认真真地做解出了题目,上课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给学生解释清楚……好在我记忆力比较好,几年前上过的高一高二的知识,一直在脑子里未曾遗忘。经历了一两次尴尬以后,我开始寻求更多的方法:
首先要分步骤备课:虽然是复习课了,还是要以教材为主,复习蓝本为辅,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教材重新温习一边,包括边角知识,不遗漏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文字和每张插图。接着开始制作ppt,把复习蓝本里带的课件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修改和加工。第三,开始做蓝本中的所有习题包括“基础测练”“高考探究”和“习题集”,做题的过程中,还能收集到更多的知识点,第四,对课件进一步完善,把题目当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添加进去,把课堂上的教学知识和题目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高一讲到《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有个微量元素“硼”,至于缺“硼”就会“华而不实”。恰好有道题目是这样,下列植物在缺“硼”情况下,适宜种植的是( )桃子、甘蔗、西瓜、向日葵。答案是甘蔗。到底什么原因呢?因为缺“硼”只开花不结果,不结果也会影响种子的形成,而甘蔗我们利用的是“茎”,所以不会收到影响。
第二,认真备习题,新高考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所以题目中动不动就会出现“科学家发现……”“研究发现”等字眼,然后就是学生完全陌生的科学研究话题或者图解,可是真正需要学生回答的答案往往是教材中原原本本出现的。要么就是题目中涉及到计算,虽然计算过程不复杂,却要讲究解题思路和技巧。所以在上课之前我一定会重新整理一遍思路和表达方式,哪怕再简单,我也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
第三,及时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人一辈子写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三年这教育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要想自己快速成长一定要学会反思,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反思包括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语言表达和措辞准确、学生的反应等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四,针对性辅导。因材施教,对于大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毕业班课后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校还有专门的培优项目,对于班上的培优对象,要另起炉灶,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安排一些有针对性题目给学生练习,并且逐一答疑,查漏补缺。
第五,注重巩固。平时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都能够配合的很好,看起来都掌握得不错,可是一动笔的时候就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只能在进行的复习时间里抽一点时间来,让学生去练笔,所以我每一次课前都会出两小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答案。听起来是多么荒谬,高三的学生还在用小学生的方法,练笔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仍然不会写,哪怕是成绩好的也写不对,正如我猜想的那样:大多数学生都是随声附和,未必真正掌握了。所以一旦要求写出来就不会了。我想这个笨方法要一直贯彻下去,并且寻求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