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部小说,有故事,有情节,不是文字的堆积,更不是日记一样的随笔涂鸦,我称之为小说,不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小说而出版,而是一次写作的历练。
当你登上泰山的时候,再去爬其它山,就会觉得没什么;当你见过大海的时候,再遇见大一点的湖泊,就不会感觉到惊讶;当在一线城市待久了,回到二三线城市对其中流行风尚就会觉得稀松平常。写小说也是一样,当你写够十万字的时候,再去尝试写几千字的文章,就会变得轻而易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承受力。
对于想成为以写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你来说,看过许许多多的有关写作的书,甚至对那些作家的生平和特质都可以全盘托出,但是轮到自己下笔的时候,又回到了起点,为什么呢?
你与专业作家的差距有好几部小说那么远,折算成数字的话大约有几十万字,从单篇文章来算,起码有几百篇之多,也无怪长者常说,别人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咸。古人也常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新再审视一下你自己,从写字开始,总共写了多少。
写作不是一件一时兴起而作的事情,它也有脾气和习性,同样也很任性。当你文思泉涌的时候,它可能会乖乖听你调遣,可是一旦过了那个高潮期,它就会撂挑子不干了,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思路断了不说,更是打击了继续写作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在平日里都是极常见的,内心有个好点子好故事,可是一下笔就阻断了,总想写出金句来提升文章的华丽程度,可是现实往往都是弄巧成拙,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甚至自己都读不下去,然后弃之不理,点子也随之消失,兴趣也抵消一分。
难怪村上春树在小说自传里一直提到,说写小说是一件体力活儿,需要一坐好几个小时,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很难做成小说家。除此之外,写小说的人大多有人格分裂的症状,需要在人物之间互换角色,甚至灵魂和性格也要改变,说的夸张一些,那些作家个个都是演员,如果做不到这些,也很难把握到每个角色的精神状态,倘若不加区分,写出的人物多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罢了,矛盾冲突自然少了些激情,读起来也会变得乏味无趣。
我们重新回到写小说的必要性来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仅仅靠着每天一点点累积的字数和篇幅就像挤牙膏似的写作,未来很难写出更加长的篇幅,当你每次写一千字时,重新看待高考那800字或者600字作文,那就是小儿科,随便提笔就可以将其超越,这也是我提倡每个想以小说家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一点建议。
万事开头难,或许你不会开篇,或许你想起一个漂亮的名字,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事,过于看重这些,你很难起步,建议你空出几页来,将故事的大题完节后,重新来编排开头。你可以设置悬念,也可以来一个结尾,让读者摸不清头脑。这样不仅解决了无法开始的尴尬囧态,更在最后画龙点睛,让开头和标题更加贴切文章主旨内容,何乐而不为?
说了这么多,虽然不算什么高明手段,但是也算是在朝向小说家梦的道路上做出尝试和努力,至于结果,谁有能说得准。这就是我最近有关写作的新体会,愿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