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参加了体育主题的茶话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来的家长明显比之前阅读类、英语类茶话会少很多。这本身就很值得琢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反映了一些我们潜意识里的倾向和认知。
今天依然非常有收获。尤其被几个点触动到了。
▪️ 其一,是关于“在场”的意义。
老师提到,比如游泳课,除非身体真的不适,哪怕孩子一时不愿下水,也建议在岸边观看——因为“观看,也是一种参与和学习”。这让我想起上一次茶话会,一位妈妈分享“仁义礼智信”中的“智”,她说孩子在游泳前有一个自我评估的环节:先观察、思考,再下水。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知行合一”。就像李小龙在《武术的艺术》里说的,肢体与心智本是一体;也像《内在游戏》里讲的,外在表现离不开内在心理的建设。体育,从来不只是身体的事。
一个很实际的启发是:也许我们家的游泳学习,也可以加入一些“水外功课”——比如看一些游泳短片或科普,让孩子先在认知上亲近水。
▪️ 其二,来自同学妈妈的启发之“抽象思维”
她说,早期给孩子买交通信号书,不只是为了认识红绿灯,而是帮孩子理解:每一个信号、一个符号,都是一种语言——那是孩子抽象思维建立的过程,后续符号的表现形式会是文字。这让我想到海伦·凯勒的沙利文老师教她“水”这个字时,一边在她手上拼写,一边让水流过她的另一只手,对于一个又聋又盲的几岁幼童,实物“水”和手语“水”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是实物和抽象的关系,第一次的链接就花费了上千次的练习,她明白了可以用手语水来指代实物水,进而海伦明白了:万物皆有名字,而名字,是通往世界的钥匙,最终海伦凯勒沉浸在文字和思想的精神世界,打破了视力和听力的障碍。
▪️ 其三,是关于“读书环境”的反思。
我一直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但常常虎头蛇尾,总感觉书争不过玩具,挫败感很强。同学妈妈反复强调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读书(卧室只放书),其逻辑是:不要让孩子在及时性诱惑和需要习得深层愉悦之间去做选择和战争。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只要在“争(注意力)”,就错了。” 这也正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智慧——“不战而胜”。核心是“不战”,然后才是“怎么战”。
如果把书和玩具放在同一个时空让孩子选,本质是多巴胺(即时满足)与内啡肽(延迟愉悦)的战争。让一个尚未建立习惯的孩子去对抗被精心设计过的“成瘾机制”,几乎注定会输。
这不是孩子的定力问题,是我们设计错了战场。真正的智慧是创造环境,而不是考验人性。
▪️其四:就是“趋势”。
当聊到孩子所反馈的小快乐时,同学妈妈给了一个更加具象的表述:关键是“趋势”。小快乐给人带来的鼓励,是推动他们延续在一个健康、向上的趋势中的重要燃料。比起某一次的成功,持续的、向上的长期趋势更重要。
▪️其实收获还有很多很多,最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并非易事,但每一次的审视与参与,都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