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本节包括三个单元:

1.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2.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3.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十七八岁到35岁。

1.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a.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b.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c. 生活空间扩大

d. 开始恋爱、结婚

2.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a.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有研究者认为,进入青年期后,个体思维中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相对性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约定性阶段(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b.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

c.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

3.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a.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b.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c.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人生观中,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评价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结构,其中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4.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二: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四:“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

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