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师培训班中,初中理科组的40位老师也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这个教学话题出发,层层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思考。
从教师个人观,谈到教育管理观;从理论,谈到具体实际的管理操作。大家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我想将老师们所执的观点简单复述一遍。
从「教师个人观」出发,有以下3类观点及对应理由:
赞成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合计16人,占总人数40%
理由1:无法做到完全禁止;
理由2:必须尊重学生通信自由;
理由3:学生使用手机的客观实用性需求(比如与家长沟通);
反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合计16人,占总人数40%
理由1:现在的手机相当于微型电脑,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理由2:手机容易引发学生消费的攀比心理;
理由3:网络不良信息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理由4:学生可用手机直接找到试题答案,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 ,合计8人,占总人数20%
理由:暂时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禁不宜,放不适;
从「教师个人观」出发,有以下3类观点及对应理由:
持赞成意见的管理方法【宜疏不宜堵】
理由1:加强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手机的主要用途,做到正确使用;
理由2:成立学生手机管理的「监管大队」,让学生自主管理手机的使用;
理由3:在与家庭沟通时,尽量减少智能机的使用;
持反对意见的管理方法
理由1:班规宣布禁用手机;
理由2:在家庭必要沟通时,通过老师进行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现象越发普遍,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校校存在。
但,由手机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却让很多家长怨声载道于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不力,严重的可以说风声鹤唳。
有些学校、教师甚至面临家长四面楚歌之境,成为家长们的众矢之的。
当然也有因学校、教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个别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冲突,造成殴打教师、冲击学校的恶性事件。
我们在网络搜索「学生」「手机」「冲突」这3个关键词,能找到4000余万条的搜索结果。
关于学生与手机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惊悚:
17年12月22日,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并通知其父母取回手机,某中学学生在学校宿舍楼前坠亡;
17年12月23日,因班主任擅自翻看其手机内容,某中学学生从教学楼5楼坠亡;
22年1月18日,因携带手机上学起冲突,某地12岁男童怒杀其父;
22年4月14日,因玩手机被查后怕被劝退,某地16岁高中生凌晨从宿舍楼坠亡;
包括曾风靡学生群体的南鲸游戏,也是通过网络而进行着疯狂地传播。
最后,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倾向于赞同,顺其自然。
01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从某一角度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折射。
科技的迅速发展,手机越发先进,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学生使用手机,就像吃饭使用筷子一样普通,这是一项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难道因为筷子可以作为伤害人的工具,就不使用筷子了吗?
手机的本质,就是一种方便通信的工具。
作为学生,会使用手机其实也算得上一种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校教育倡导的让学生「学会生活」的理念,其实就应该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做起、做好。
学校,不是学生终身的成长圣地;社会,才是真正锻炼人、塑造人的熔炉。
学生用手机,其实就是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为什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教师非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呢?
02
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
学生在学校必须进行教育,这是教师的责任。
然而,教育发展到今天,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
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也有区域社会环境背景。
不同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程度带给学生的影响也各有千秋,一定区域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个教师。
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神,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仅靠教师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
教师必须联合家庭,依靠社会,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如何正确使用可以了解社会信息。
学生的成长,不应该局限于教师既定的单一的影响力。
手机上网带来的不良影响无需惊恐,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学生有情况需要和家长及时联系,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无需「包办」。
教师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学生的任何大事小事都由教师自己去包办代替,势必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是不可取的。
这将是教育的悲哀,更将是教师的悲哀。
因此,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让教师坐回到属于自己的「人」的位置上去,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个角色问题,更是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问题。
03
教育具有社会性
教育具有的社会性要求各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净化」育人环境,肩负起教育责任。
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科教兴国、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的实现,教育问题被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这种整体教育方针政策是非常正确且有利的,但是在落实到底层县市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个别自以为是的领导:
不懂教育,却凭着自己一时兴起而对教育应尽的责任胡乱言之;
或一谈到对教育的投入就退避三舍甚至闭口不言、视而不见。
这样一来,对教育的重视度就呈现出了逐级下降的减函数趋势。
试想:如果管理力度加大了,育人环境文明了,网络信息净化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必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担心学生是否偷偷使用手机吗?
如此「试想」举不胜数。
不久前,毗邻我工作单位县市的一些学校的学生因为营养餐而发生的一系列学生饮食安全事件,处理人数之多。
但,未曾被涉及到的教师与学校,却仿佛自然而然地背负着来自社会的指责。
由此,呼吁相关基层单位,为教育做点行之有效的实事,为育人环境的净化付出点力所能及的行动。
教师,仅仅只是教育的引导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课堂才是教师的阵地。
守住这块阵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却是全社会所有人应该担负的共同责任。
但愿「手机问题」不再成为教师困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