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刚才为什么打弟弟(妹妹)?”
“妈妈,是他(她)抢我玩具!”
“妹妹,你为什么惹姐姐(哥哥)生气?
“他(她)不和我玩!”
类似的对话,家有俩宝的宝妈几乎天天都得经历。在家里,几乎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硝烟。
宝妈每天家务琐事本就很多,俩孩子又时不时需要你去灭火,处理时无非是各打五十大板,老大得让着老二,老二也不要去招惹老大,你心里觉得不偏不倚,两孩子却不领情,苦心劝说换来的还是明日依旧!!!宝妈心里的苦何处诉说?如此相争相斗何时了?
大部分宝妈都想赶快结束争吵,于是几乎不等问清具体情况就开始做判官,问题似乎是解决了,可过不了多久,硝烟再起!
为什么宝妈的评判没有效果呢?那是因为孩子心理上是不服气的,再加上孩子并没有从中学习到具体的方法,下次再起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那怎样才能让俩宝冲突渐消,和睦相处呢?
厘清原因、培养思维
这里得厘清两个问题,第一: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 ;第二:孩子是否具有解决冲突的思维。第一个比较好解决,听孩子讲就可以,这里特别得注意宝妈不能先入为主,耐心听孩子讲清楚,第二个问题涉及思维转变和训练,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用不当方式解决问题并非是故意,而是缺乏相应的办法,而办法的背后就是思维在指引。只有思路变了,行为才会相应地改变。下文将着重讲一讲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就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思维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全书结合常见的具体冲突情景,通过简单小游戏,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思维和能力。
四阶段
作者提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分为四阶段:一.弄清楚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二.理解他人的感受,通过游戏分辨不同情绪(开心、难过、担心……),并在游戏中强化判断他人情绪多种方法(看、听、问);三.寻找多种解决方法,这里先肯定孩子的各种方法,虽然有些听起来不可取;四.引导孩子考虑后果。
听起来有点晕是不是,其实通俗点说,过程依次就是明确具体问题、感知自己和他人感受、寻找多种方法、选择可行方法。
用开篇第一个情景举例:整个过程依次是问清楚哥哥为什么打弟弟,弟弟被打有什么感受,哥哥被抢玩具什么感受,让哥哥想想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抢回来、跟妈妈说、交换、轮流……),选择一个双方都好受的方法。
宝妈,听起来是不是并不难?但我们都清楚,知道与做到还是有很远的距离,因为这是转变旧思维、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新思维,非一日之功,需要宝妈和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的练习,而字词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字词游戏
对应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四过程,字词游戏也相应进阶。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阶段
作者提出六对基础的字词: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建议家长一组一组逐步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字词含义,并不断应用于生活场景,比如:
吃饭时和孩子玩相同和不同的游戏。妈妈指着餐具说:“宝贝,你看,我们的筷子是相同的,我们的碗是不同的。”接着让孩子找相同和不同。
在熟练这些字词之后,就可引导孩子厘清问题。比如:两宝争抢玩具,大宝打了二宝,妈妈就可以运用以上字词。
“哥哥,刚刚发生了什么?”
“我在玩玩具,弟弟抢我的玩具!”
“弟弟抢你玩具以后发生了什么”
“我打了弟弟。”
“那你能想一个不同的办法,让弟弟不干扰你,你又可以继续玩玩具?”
“嗯,我可以拿另一个玩具给他。”
“我可以拿了玩具跑开”……
第二阶段:理解自身及他人感受
这一阶段重点让孩子熟悉开心、难过、生气等常见心情,并在妈妈的提示下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问判断他人感受。具体字词游戏过程和前一阶段相同。
第三阶段: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这一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估计孩子想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四阶段:考虑后果并选择合适方法
最后一阶段多进行因果思维训练,多运用涉及因果联系的字词,比如为什么/因为,如果/那么,可能/或许,公平/不公平等等。
同理孩子熟悉以后即可运用于实践。
著名教育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指出:思想就是使用语言。换言之,要想转变思想就得转变语言,我想这就是字词游戏高效的最有力的诠释。
惟愿看见这篇文章的宝妈们能行动起来,带着孩子玩转字词游戏,让自己和孩子晋升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让自己从此远离“救火窘境”,让俩宝从此和睦相处。
参考资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莫娜.B.舒尔 特丽萨.弗伊.迪吉若尼莫 [著] 张雪兰[译]
(如果合您的心意,辛苦点击左下小爱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