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自我

3月19日,是精神分析中级班第一次课。主持人李雁飞老师非常用心,课程开始前,她让我们学员将看到“镜子”这两个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词语打在屏幕上。这其实暗示了本次课程的主题。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个学员潜意识的投射。课前游戏,让我感受到,即使空中课堂,我们也要像雁飞老师学习,非常认真去对待。

我写的是水中月。意境很美。为什么呢?小时候姑姑常说我的脸盘似银盆,像十五的月亮,我偷偷地开心。在妈妈当众说我脸大长得丑之后,我就赌气不照镜子了,可是我喜欢水中的倒影,喜欢透过水面来看,喜欢静静地欣赏水中的一轮明月。你瞧,我们的自我就是在别人的认可中形成的。

心理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能量的,是有内驱力的。我们通过学习人格内在结构,可以明确相对应的外在心理状态。咨询实践中,从来访者的外在心理状态推断出其内在的心理结构,从而有的放矢开展治疗。这教会我们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思维来解读自己,解读他人,解读人生。

董华老师讲述了两方面内容:人格结构在单纯的本我状态下会形成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在本我和自我状态下,如果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创伤,会出现的心理状态。期间涉及到镜像,自恋,互易主义,自我同一性等概念。

本我是本能的我,6个月之前的婴儿,处在母婴共生时期,本我的能量是生物性的,生而有之的。人格结构在单纯的本我状态下会形成的心理特征:

1.以躯体感受为起点,通过躯体快感来表达。2.处于混沌状态,通过幻觉,妄想来表达。3.没有自控能力,情绪不受控制,随心所欲,随地大小便,赤身裸体。

自我诞生于孩子6个月到3岁期间。当婴儿能用手指物品命名时,物我分离,就有了自我的意识,脱离了幻觉妄想,直到3岁左右才有了我这个词。人格结构在本我和自我状态下,如果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创伤,会出现的心理状态:

1.完成了主客体的分离,没有了幻觉妄想,依然以自己为核心,以全能体验来构建自我,自尊、自大、狂妄的利己主义者,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对事物的看法是分裂的,偏执的,看问题绝对化,非常极端,非黑即白,以偏概全,认为别人就应该明白他,理解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3.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看法,评价,容不得一丁点的批评、指责、说教。

4.因为3岁之前没有形成超我,他的情绪是冲动的,不受控制的,易受外界与他人的影响,脾气暴躁。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形成于青春期。

1独特性,知道自己是谁,到哪里去,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2完整性,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愿意改善自己的不足。

3连续性,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的我成就将来的我。

4适应性,能适应周围的世界。

拉康认为,自我就是镜子里的我,他人眼里的我,或者是我们让别人看到的我。这是一种想象的、虚构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冲动色彩的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认可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心理空间的,所以自我成长是伴随我们终身的,学习是终其一生都要做的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