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去上海参加了林士然老师的设计引导工作坊。下面是一些心得整理。近期将推出一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工作坊。请大家关注。
先用隐喻来总结一下:
1.这两天我好像经历了一场这样的旅程:犹如开着一辆车在沙漠里穿越,我好像告诉自己是要去看大漠的日出。
2.在这个旅程中,我收获了:我发现这段旅途进展很顺利,我如愿看到了日落,还在旅途中发现现在的车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空间,或许我可以把车喷涂成不同的颜色,这样在沙漠中就更加丰富啦。或许我还可以改进一些汽车的底盘与发动机,这样在沙漠中可以行驶得更快。我还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小伙伴,他们热情开放,邀请我去他们的车上参观,也通行了一段路。最后我发现沙漠的背后竟然有一片的新的天地,或许下一段旅途又来啦。
3.如果要给这个旅程加一个名称,我希望是:沙漠之旅。
接下来分享一些具体的心得:
一、为什么找林士然老师?
林士然老师,我大概在2年前开始关注过他的博客。当时对引导技术好奇,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他写的博客,每篇博客篇幅不大,但是图文结合都是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又持续在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带着敬仰之心就加了他的微信。简单聊过之后,他发现我对视觉引导也感兴趣,就把我加入了VTC视觉思维的微信粉丝群。通过她我认识了北京VTC创始人梅子老师,并通过春芽活动的接触,认识了台湾的Jayce老师和Repley老师,她们都是视觉方面有很多实践经验的人。后来又了解到毛泡泡老师在开课系统教视觉引导师,我参加了她的课程并通过了认证。这之后还有过1次和梅子老师合作的机会。我总感觉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魅力,你可以去认识到跨城市但是志同道合的人。因为跟着这些前辈学习,我在工作中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开阔。回头想,林老师是我接触引导的连接器,因为他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林老师不仅是连接器,他自己在引导方面也是大腿。他之前在咨询公司做,后来自己出来创业,这两年也持续在北京深圳开课,并且在尝试使用一些新的工具,例如视觉技术、直播分析引导相关的经典书籍,到后来自己制作了一套视觉卡片,又出了一本视觉工作坊设计的书,书的质量确实不错,感觉人也开放和接纳。
二、为什么现在去学习工作坊设计?
我之前因为跟着易文老师学习过一点视觉引导技术,也断断续续在工作中用自己的方式做工作坊,有一定的实践。但是中间遇到一些困惑的地方:有时推进得很顺利,但是不清楚检视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会否从标准上来说可以打多少分;有时推进得很艰难,但是不清楚问题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零散地补充过一些知识,但是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总感觉还不够深刻和系统。
而这次去到无锡出差,刚好看到朋友圈里他前一周周末在上海有一次工作坊的设计课程。综合之下,就把行程改到了上海跟着他学习。
三、最值得分享的3点是什么?
两天的内容还是有很多干货,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三点。
1、如何设计好工作坊的主线?
设计工作坊的主线,是由工作坊的目标决定的。而目标往往区分为三种类型,体验目标、内容目标和焦点目标。如果现场的参与者离开培训场地,觉得非常爽,认识了朋友,轻松地吸收,那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体验目标。如果现场的参与者离开场地时,觉得收获满满,记录了厚厚哒笔记,觉得刷新了认知获得了技能,可称之为达成了内容目标。如果现场的参与者离开时,解决了自身的工作或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是重要紧急悬而未决的,那就是达成了焦点目标。这些不同的目标,其中焦点目标对于工作坊来说至关重要,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坊是否成功。
而传统培训往往是一个已知的问题+已知的答案,能达成内容目标和体验目标。由于这个问题是已知的,是培训师准备的,不见得是个性化的问题,离开时,参与者可能觉得收获满满,但是改善思路要回去之后才能构思。而工作坊是现场生成的问题+未知的答案。所以,如果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入一点准备好的干货,就是培训+引导式的工作坊;如果是单纯解决问题,默认为现场已经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资源,就是纯引导。由于有输入的现场问题,需要能够梳理参与者的焦点目标,并通过设计流程,聚焦解决。参与者离开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回去之后重点在打磨,已经可以开始行动了。而说到行动,焦点目标又区分为建议、策略、方案和计划。依据问题的复杂度和时间长短可以进行前期设计。
所以,如果是培训+引导式的工作坊,主线就不一定是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推进啦。重点是需要了解问题现在已经被解决到什么程度了,遇到哪些问题,再关联出学习的内容,各个击破,流程可能被打乱。
2、哪些问题能支撑焦点目标达成?
细心的伙伴已经发现了,要设计好主线,其实核心在解决问题,能够支撑焦点目标达成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焦点问题。那焦点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在拆书帮的拆书家成长手册里,最后一个级别TF3-3有一个技能点是微行动学习,其中也涉及到找到本质的问题。这里结合起来,把思路整理如下。
焦点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临时性问题、本质问题、未来问题。
临时性的问题,一般是已经起火了,等着灭火器来救火。很可能是一个表面问题,冰山上的问题。比如现场出了质量事故,需要有人围堵处理。比如迟到被领导批评,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带团队时被下属或上级挑战,需要有向下或向上管理的技巧。解决了可以渡过当前的难关。但是问题还会反复发生。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导火索出现,比如迟到这件事情,可能延伸出来约会时迟到、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节点错过、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成长等等。
本质问题,即你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一劳永逸、避免问题反复发生的问题,而不是临时被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冰山下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开口向朋友借钱?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生长出自力更生的技能?比如,如何与好朋友保持联系?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成为一个能为他人带来价值的给予者?比如,如何解决质量问题?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预防问题的发生?
未来问题,即1-3年以后会出现的问题,能够解决生存的问题。根本上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本质问题,是一片海域的冰山下问题。比如企业专职内训师离开公司后如何生存?比如传统国企在国家保护伞不再有效时如何生存?比如如何延长地球的生命周期?
所以焦点问题,应该是接近本质问题的。但是,这个事情又不是绝对的。还是要考虑客户需求,看这次工作坊的发起人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从体验目标、内容目标和焦点目标三选一,可多选。有些体验目标也能玩得很嗨,比如促进大家相互认识的相亲式工作坊。
3、有哪些方法可以挖掘本质问题?
既然价值更大的是焦点问题,那哪些方法或策略可得到本质问题?可以先从临时性问题,请当事人列出问题。再通过结构思考力、头脑风暴、行动学习、私董会等方式可以找到本质问题。
如果要简单一些,本质问题大多数是知行合一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定义好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再去梳理关键的障碍是什么。基本的背景了解后,有很多提问方式,大体分为三类:
1)从水平维度,提出一个长期的问题。
比如,从短期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但是从长期看呢?要规避问题反复发生,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比如,这个问题看上去这么简单,但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或者坚持不下去呢?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这个问题对短期来说是有意义的,从长期来说,可能问题已经发生转移了。那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从垂直维度,提出一个路上的问题。
比如,你认为要达成目标,最困难的是什么?有哪些资源会限制你解决这个问题?哪些是最核心最困难的资源?如何搞定最困难的资源?
3)跳出问题,问一个更高级的为难题。
比如,从公司的角度,从行业的角度,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从社会的角度,当代职场人如何变得不迷茫?
比如,如何才能突破红海及现有竞争圈,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问题的案主很核心,他认为定义问题到那个层次够了,给了多少时间探讨,一定程度决定了问题的颗粒度。提前可以通过上面的一些问题与案主沟通,确定下来问题,便于讨论。而有经验的引导师也能大致看出来问题是否真实,或值得讨论。
另,现场引导时,需要关注案主的变化,因为有的时候,案主也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尤其是在企业内训,可能会有一个表面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而在社会课堂,也可能是一个通用问题但是对案主的意义不大。这时候要保持与案主的眼神和语言上的沟通,确认问题的有效性。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
综上,还是要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