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浸入血液的密码,不在其位难免会闹出一些理解方向的笑话。
就比如我们常说的“春游”这耳熟能详的词,也能生出许多曲意。
看马家辉先生为了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文章,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为了写“春游”这个题目,他特地传了电邮向内地朋友弱弱问了一句:到底什么叫做“春游”,看不懂呀?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假期,可供外游寻春买春嬉春玩春?
朋友简短回复如下:“在内地,春游就是大家利用双休日啊年休假啊出去踏青,比如去哪里看樱花啊哪里看油菜花啊什么的,没有专门的‘春游假’。”
噢,原来如此,原来就是出门去玩去郊游,只不过因为是在春天出发,特地加上一个“春”字,听起来便特别文艺腔、特别朝气勃勃、特别繁花似锦、特别活力十足。
这是一种文化人的理解,但因为身不在其中,在认知上就要转几个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