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谈谈儒家文化中的“养生观”

“丰年人乐业”,我们更加关注健康,“养生”更成为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我们常说养生,那到底什么是养生呢?养生,古时亦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之意。养生意味着健康,更意味着长寿。千年来,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思想亦交织于中。

谈到儒家的养生,其妙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儒家文化中提倡: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 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 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 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中有“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是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是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之事方面,孔子曾经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 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虽然提倡少时戒色,但并未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 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也是正确的。 现代医学认为, 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承认性的合理性。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是比较合理的。

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孟子·尽心上》中有所阐述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说,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而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无论生命的长短,我都应该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 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doro107阅读 252评论 0 0
  • 宝贝,最近见你一直不顺心。虽不完全通透了解,也知道大概,多半因我而起。一直想替你抛开烦闷,解开心结。却苦于无从下手...
    七十七天阅读 257评论 0 0
  • 华仔火急燎地冲了进来,嘴里还嚷着:“快,老大,江湖救急!” “又咋的了?救什么急啊?”我问道。 “唉,别提了!刚刚...
    欣星阅读 4,235评论 35 74
  • 我记性不好,孩提时的事大都没有一点印象。在我有意识以来我就已经会走会跑,会唱会跳,识字算数了。因此,看到自己孩子如...
    子苓00阅读 249评论 0 2
  • 真希望能死在一片麦田或玉米地中, 让麦秆在我的头顶上随风飞舞。 你知道,有句话这么说: 起风了,要努力活着。 ...
    川枝阅读 17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