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茜茜放假,新问我想去哪里,我回答:北京植物园吧。
植物园紧挨着香山。最早,每次去北京姨妈家,天气好的时候能从大姨家16楼的窗口看到香山。记忆里去过香山太多次,我自己去过、和妈妈去过、和新去过、和茜茜去过,还有一次是和网友不归姐和咪咪姐......每一次路过植物园,我都会说一句:下次一定植物园看看!
这“下次”在之后就变成了一次一次错过,路过。直到如今的这一次——专程去一趟。
常想,植物也会有情绪和思想的吧。只不过,它们没有我们可以行动的四肢和大脑。也许这就是当我看到《杂草的故事》这本书封面一句:“比人类更爱旅行的是杂草”这句话时,就决定买来读一读的理由。
书里的它们,是移民一般迁移到世界各地,是种子的传播、根的扩张,其实,生命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并无二别。
下午一点半左右到达。阳光将树影、人影拉斜,斑斓的色彩却又尽显温柔,这是秋日午后才有的光影。
坐20元一张票的园内电车可直达卧佛寺,据说这是释迦摩尼追求涅槃入灭前的姿态,禁止上香,只能献花,没有香客的跪拜和烟雾缭绕的香炉,的确少了些寺庙的氛围,古树、红墙带着从元代历史中来的古朴韵味。看到一棵古老的七叶树,想起这是从北欧而来的外来树种,不觉感慨万千。一旁的廊下茶座,三三两两的喝茶人,光影晃动中相对而坐,私语绵绵,是我喜欢的场景,这要比四处游荡者更像游园人。远远望见,长椅上,还有情侣在佛殿外,旁若无人耳鬓厮磨,窃窃呢喃。
沿着山路一路向上,会路过我最喜欢的水杉林。人流量也渐多,却也在喧闹和寂静之间,刚刚好。
山的灵气全在水,只要有一眼泉水或溪水潺潺,时急时缓林间穿过,这山不管是高是低,就有了值得一去的理由,水和树木草木之间相互交融分解,即便不是人为景观,也有了原始森林的味道。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现代文明,不再回归采摘、猎狩的生存状态。你生在那个时代就只能随波逐流,合群而居,偶尔的叛逆也只有在制作的景观里吸收氧分,疗愈过往。
下山时,夜色渐来,草地闲坐者收起野餐垫,湖面平静,昏黄的灯光在小屋的窗子里透出来,边走边听旁边的姑娘聊一个男生。绕道去看《红楼梦》展,门口有金陵十二钗的人立牌。我一一数过来:宝钗扑蝶、湘云醉卧芍药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北门走出,华灯初上的香山路,一辆画着红叶的地铁正好到站,车门打开,城市熙攘的街区重回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