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国
无疑,“缠丝劲”是陈鑫为陈氏拳术特征总结的术语,这是陈鑫遗著中最经典的理论,最光辉的篇章。
他巧妙地演绎了“缠丝劲”与太极的文化渊源,搭建了“缠丝劲”的理论体系。
一、神来之笔巧说“缠丝劲”与太极
陈鑫拳学思想的精髓反映在:太极拳分段解、拳经谱、太极拳发蒙、太极拳大用、太极拳规矩、太极拳体、太极拳用、学拳要诀、太极拳五言俚语、太极拳缠丝太极拳精圆图、太极拳缠丝精方图、太极图、太极拳论、拳经总论、拳经、太极图歌、困节歌、打死回生歌和拳打千遍不打自转其歌等21篇拳论中,讲述了太极拳由来、理论与技术方法。
陈鑫在《太极拳发蒙》、《太极拳五言俚语》两篇文章阐释太极拳缠丝劲的与太极的文化关系。
他说“太极拳仿河图作缠丝精圆图,河图为缠丝精之祖”。
提出河洛理论创作太极拳的并非陈鑫一人,早他十几年提出这样看法的还有孙禄堂,其《太极拳学》云“张三丰遵(易经洗髓)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生之妙。”又说:“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1】显然,孙禄堂也语焉不详地以为张三丰创作太极拳运用了河洛原理。
只是,孙禄堂并没有深入阐述河洛之理如何运用到创作太极拳中,陈鑫在这一点就高明了许多。
陈鑫画出了《太极拳缠丝精圆图》和《太极拳缠丝精方图》,天才般地想象出它们与河图洛书的理论形成的天然关系,在他看来,陈氏拳法中的“螺旋”式运动就这一神仙法则的人间呈现。以此,他构建了一种文化与太极拳术结合的具体表现方式,定名为“缠丝劲”。
《太极拳分段解》中“太极拳者实本太极之理,自然而然者。借官骸以呈其象,有非人力所能为者。圣贤以此理实行与人伦日用之间,拳家以此理实运于耳目手足之际。”说明太极拳是借助于太极文化存在的一种拳术运动实践活动,而“太极”则是影响“天地间的人伦之道和拳学之道”的重要原理,表明太极拳与太极文化的渊源。
陈氏拳法有了太极名。
二、悉心打造“缠丝劲”自成体系
只是述说缠丝劲与太极拳的千般关系,还不是一个大学问家的手笔。陈鑫做的非常彻底,他更加深入细致地阐述了“缠丝劲”的技术特征、运动方法和规律。
他说运动规律和方法。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精,故与人交手自然此精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太极拳就是缠丝法的表现形态。运动时犹如螺丝形运与肌肤之上,平时练习时如果能体悟这种劲力技巧,与人交手自能运用自如,若不懂此劲,没有真正地领悟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拳缠丝法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非以中气行乎髓其间,即引即今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太极拳是缠丝法。缠丝法有种种形式,进退、左右、上下、里外、顺逆、大小等等,缠丝法以这种相辅相成相对立的方式成立,而不能相互脱离而孤立而存在。
至于特征。
他说“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
太极拳外显柔弱,内饰刚强。世人把它称作“软手”,都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有那些深谙此道的武者,在与人交手的时候,才能恰好做到刚柔相济。
“两肩松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太极拳的训练,静若处女,动若猛虎。
极柔软,也极刚强;极文静,也极迅猛。这是太极拳的技术特征。
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太极拳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对敌较量中形成训练有素的精神,打拳时,双手感知对手用力之轻重,在心中形成权衡。心中“无形的权衡”规定着双手“有形的迹象”,从而双手恰如其分地应对以轻重缓急。这是现代训练学所说,技击能力的高度自动化,也是《太极拳论》所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权衡在心,劲自心发,身心一体,方是妙手。这是太极拳的技击特征。
三、结语
陈鑫是个了不起的学问家,也是对陈氏拳术有深入体悟的武者。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创造出如此高妙,浑然天成的理论;唯有此,才使他的一切解释俨然天衣无缝。
陈氏拳术有了自己的太极拳理论自陈鑫始,他的理论成为陈氏太极拳的圭臬。
注释:
【1】孙禄堂著,孙婉蓉校注.孙禄堂武学集注·太极拳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10)
参考文献:
【1】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图画讲义·序[M].北京:北京中华书店(影印本)1988.
【2】张志勇.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P: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