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从定义上讲,焦虑是一种由压力、不确定性或潜在威胁引发的情绪反应,常表现为紧张、不安或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现今社会,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困扰,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所以关于为什么会焦虑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有限认知范围内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比较主观,不敢确定对错的答案。

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现在特别不想父母的那些缺点重复在自己身上,可是越这样想就越像他们,这个问题给他带来困惑和焦虑。

我想,人这一生要面对三个自我。基因的自我,那是一张一出生就被定格的人之初图画;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出来的自我,这个影响深入骨髓,会被放大或缩小地伴随人的一生;后天学习后以个人认知定位的自我,这个自我可能会在漫长的人生中做适度的调整。

如果三个自我能完美契合,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那这是一件幸运的事,你也就不必因此而多一个人生烦恼。

如果通过后天学习与思考后发现,现实中的自我,并不符合自己的三观认知。被父母耳濡目染几十年的缺点,已如影随形,深入骨髓,难以剔除、改变。毕竟“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那么,理想中的自己就要从旧的自我中脱壳,要跟父母营造的,带有他们缺点的家庭文化割裂。获得新生会很漫长,也会有撕裂的痛,不被理智接受的那些缺点会被放得更大,会被更深刻地厌恶,这样,以家庭纵轴为视角的矛盾和焦虑就来了。

倪萍《姥姥语录》中的姥姥,有大智慧、有胸襟、有爱。没有被嫌弃的家人,只有让人无法接受的束缚与强加。人生得意,没必要让儿女再重蹈你们的脚印,那他们的人生高度已被设定。若人生本就失败,那就更不能把你的意志强加。后半生静静反思人生得失。母慈子孝,做一个慈祥,慈悲、慈爱的老人,家族福田绵长,人生也算成功大半。

我没接触过基督教,但凡事要以爱的名义,我是深信。爱生命、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所有的人。没有束缚的爱可以消弥两代三代人之间的代沟,博大的胸襟可以营造家庭内部外部最温馨的环境,那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对于生命,九十多岁的倪萍姥姥说过:“现在生活这么好,谁能活够?不过都活这么大岁数,够本了”。爷爷临终前对来探望他的亲人笑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他就是不走你说怎么办?”这些话既有对生命没有因年老而减少的热爱,也饱含了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豁达与坦然,如今每每想起,都使我释然与潸然。

现在人压力大,很多人会说,那是源于对物质过度的追求和人与人的相互攀比造成的。

不可否认,这些因素一定有,但是这些问题过去没有么?“食色,性也”,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的渴望不会因年代而不同,也不会因尊卑而有别。那现在为什么人人都在喊压力?

普通百姓经济上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车、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等方面。房贷掏空两代人三个家庭几十年腰包,那么带有普遍性的背负车、房贷一事应该被理解,还是因不根据自己能力办事而不值得同情?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讲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讲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具有的样子——精神物质双丰富。那么按着这个标准,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只能局限于丰衣足食么?

不少披着国学外衣的毒鸡汤被偷换概念后无耻地大肆贩卖。就像慢性毒气,无形地侵害着人们的头脑,让你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是刀耕火种,纯农业社会。几千年了,如今生产力这事已无需赘言,老百姓追求住和行,无可厚非。“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今真是信手拈来,那么何日才能让百姓少压、无压地“尽欢颜”呢?社会进步的意义如果不是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那又应该是什么?

这不是某个个体或集体能解决的问题。个人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不要去纠结和盲目批判,至少,不能把这类问题完全归咎于个人。

至于比较,年轻时听过一个领导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表述:“现在的职工啊,就是不知足,你们应该纵向想想,过去都吃不饱,穿不暖!”当时觉得甚是有理,现在想想,不过一碗撒着冠冕堂皇葱花的恶臭鸡汤。

按他的说法,比较的时间轴是不是应该更长一些。比如山顶洞人时期,住山洞,穿树叶,只能活二三十岁。那样是不是对比更明显,就会更有幸福感,就更可以安于同一环境下的种种不公平?

把相对公平的横向比较,偷换概念成毫无道理的纵轴,就是最无耻的耍流氓。如果从个人角度,小时候家庭穷困,长大后打拼改变命运。虽不及他人宝马香车,但也安居乐业,这样的知足与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值得肯定的。

近半的中学生抑郁率,表明孩子们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是因为家长们过高的望子成龙心理导致的严重内卷么?

不完全是,小时候对孩子们不好好学习的最大恐吓就是“长大了你只能去修理地球!”农村的孩子务农,城里的孩子进厂当工人,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生底线,也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当一个人的生存状态能跟得上社会的大趋势,所得报酬也相对满意,才会有安全感。如今村落凋敝,屋舍空落,让年轻人选择在那找个人说话都难的地方务农?城里的底层劳动力,除了劳务派遣就是第三方。当然还有幸福的某东黄马甲,就业灵活的网约车……如果你家有孩子,不卷学习,你打算给他从中规划哪条烂漫的人生路?

如此种种,今天人们的焦虑就不可避免,虽然一粒沙被时代的巨浪裹挟无力挣脱,但也不必用善良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自我,那样会使你自责,自卑,进而更加焦虑。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老夫子对于如何从根源消除焦虑,早有表述。今天看应该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退休待遇。

修炼心性,降低欲望,得不过喜,失亦不愠。不自欺欺人,也不过于纠结。诚恳地接受现实:用年少接受父母平凡斑白的双鬓,用中年接受自己半生平凡的打拼,用老年以爱之名接受子女未能远行却可承欢膝下的平凡幸福。

五十平的屋子,灯光一样温暖。几万的小车,一样载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必有鸟啼,夏定有雷鸣, 秋终有虫吟,  冬也一定会有风啸。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舒缓的钢琴曲,想象漫天的繁星,从你的手心,一直铺向遥远的未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