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在谈什么》,他在某个章节里面说(貌似是开篇里),自己是一个不提笔就无法思考的人,要有什么想法,必须写下来才能成形。这是他写这本似乎是在写跑步,其实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经历的书的初衷,为了思考,思考跑步和人生的意义。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样的,不提笔就无法思考。
反正我是!
原因我自己也分析了一下:18年的上学生涯,脑子里塞满了生硬的理论知识,没有思考的空间,所以不得不写下来。
我们人类的脑袋是无法空白的,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的念头萌生,也有许多灵感闪现,但是,它们都稍纵即逝,根本无法抓住。即使,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思绪过多而无法厘清的时候,肯定也是我们不提笔就无法思考的人类的烦恼。毕竟,我们不能每个人都是村上先生,善于用笔端写出动人的词句,思考也趋于完美。
那么,作为一个不提笔就无法思考的人类,又作为一个无法写出心声的人类,有一种方法可以挽救我们的思考。
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广受传播的思维工具。创始人东尼.博赞是在反复思考如何高效使用大脑的过程中发现思维导图的妙用的。思维导图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因为它是一种开发思维的工具。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的作者矢岛美由希,将本来流行在精英人士中的思维导图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更多奇妙的用处。把本来阳春白雪般的一种能够创造性思维的思维工具,用到了列购物清单中,用到了制定旅行计划中,用到了日程安排表中……
我们不提笔不能思考人类,思考提笔的时候,是写一篇日记,还是列一个表格,是写好多数字,还是写一篇计划书……我从来没有画过思维导图。
原因有很多:
1、认为自己的琐事不值得画。毕竟,思维导图都是需要开发性思维的人士,做创新工作的工种来用的。
2、自己美术根底不好,画的中心图像丑要命。你看别人画的中心图像那么漂亮,有创意,线条那么舒展,曲线那么曼妙。我画的比小孩子还不如。
3、手头难以找到那么多好用的颜色。
……
这次读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的特点有七个:
画在纸张上(手感好的A4纸,横向的放着);
有中心图像(你能想到的任何跟你主题相关的图像都可以,简繁随人);
五颜六色(丰富的颜色有助于记忆,增加趣味儿);
有分支(曼妙的曲线可以延伸我们的想像);
在分支上写语言(任何你能想到的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最好一支一词);
有层次(不停的延伸,延伸,重要的就在深处);
试一试(不要怕,用一用就会了,重要的是,开始画)。
掌握了这几个基本要素,任何人都能使用这种高级的思考工具了。
我就是不知道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所以,没画过思维导图的原因1,是错误的认识。我也不知道中心图像和曲线是随心所欲,不要舍本逐末的追求美感才是正确的,所以,没画过思维导图原因2、3也是错误的认识,看来,消除了偏见之后,自己一定要试一试了。
虽然很幼稚的不成熟思维导图,但念自己是第一次画,就原谅了自己。
思维导图非常有用,任何人的日常生活几乎都能用到。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呢?
工作,可以用到;学习,可以用到;旅行,可以用到;求职,可以用到……
不管是你能想到的任何问题,只要是你需要思索的,需要用到脑袋的,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不提笔就不能思考的人类,画一副思维导图,比列一个计划表更能发散我们的想像,表达我们的思想……
读一读《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这种思维工具,因为,它真的打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