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中的泪水

读莫言的中篇小说《变》,是一个难忘的阅读经历。开始,我禁不住笑出声来,为他的幽默。例如何志武滚出教室,女同学鲁文莉竟然把乒乓球打到大嘴巴刘老师的嘴巴里。后来,我发现我没有了笑声,因为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感觉到心里开始沉重起来,这是很自然的。当我读到小说的结尾时,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琢磨着自己被感动的缘由,大抵是来自于莫言对女性命运的格外关注,这一点,与我的气质是相投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姓何的那位男生的命运也很坎坷,但我们总相信他是可以挺过去的,但对那位曾经是班花的高傲的女生鲁文莉,我们不能不为她的经历落泪。女人的幸福往往依赖于男人,她先是嫁了一位领导的儿子,那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家伙,后来出车祸死了。半老徐娘的她便去找何志武,想嫁给他,可是他却没有答应,只想让她做情人,她便嫁给了当年的老师刘大嘴巴。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儿,我帮了她,终于让这个昔日的美女同学连声道谢,感激涕零。客观上讲,莫言的叙述非常成功地牵引着我的感情,慢慢地把人物的命运推到了一个地步,也将我的忧伤一点点挤压,到最后,终于把我的眼泪逼出来。

莫言深谙此道。读他的短篇小说《倒立》,大抵也是这种情形。那篇小说,同样寄托着莫言对女性的爱怜。开始的情节也是不动声色地铺垫着,也让人觉得可笑。直到后来,那个女同学守着众人的面被迫在桌子上玩倒立的时候,她的裙子耷拉下来,像剥了皮的香蕉……读到这样的描写,如果换在别处,你可能会为作家的幽默发出笑声,可现在谁还能笑得出来?莫言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把他强烈的感情表述了。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叹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泪。

莫言的小说爱玩幽默,读到那些令人悲痛的场景时,你想流泪他却不让你痛快地流泪,他让你想笑可是你偏偏不忍笑,不情愿笑,这种滋味比哭还难受,是啼笑皆非的折磨。也许他不想让人太悲痛,想让你轻松轻松,让你的心灵得到安慰,可是,从效果上看,读者往往悲从中来。读莫言的小说,你会有笑声,又有泪水。

莫言的这篇小说是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的,他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人物的命运,世事的沧桑,都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三十年来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莫言从小人物入手,折射出大的历史变迁,让小人物置于大背景之下,从人物心灵切入,较好地深化了主题,可谓举重若轻。他没有一味地歌颂,也没有专门暴露,而是自然而然地叙述,这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较为真实地描写了三十年来的变化,令人信服,这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本事。莫言的小说从语言到结构,到叙事,都是非常朴实的,他反对过分夸张的语言,他从不玩花哨的形式,这就更能显示他的功底,也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原汁原味。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在一篇题为《文学传递的信息》的演讲,对莫言的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莫言的小说是一场不散的盛宴,在这里,各种生理现象、各种事物的成长与消亡令人眼花缭乱。相比之下,拉伯雷不过是给节食病人准备的单薄读物。

让人流泪是好小说的惟一标准吗?也许不,但和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硬着头皮都无法读下去的小说相比较,让人痛快地流泪的小说当然是好小说,最起码它打动了读者。好的小说,感人是一个起码的因素,小说如此,诗歌和散文也如此。关乎痛痒,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让人震撼。莫言说过,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他正是用他的小说体现了这个观点。技巧毕竟是浅层次的,小说的高下在于增加作品的含心量,小说家们拼到后来,真正的较量就在这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