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自己是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
若是在几天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道:
我当然是理性的人。
然而,昨天发生的事,却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足够理性。
.1.
我是一个喜欢吃炸鸡的人,尤其钟爱可乐配鸡腿汉堡。
几日前,得知新开了一家汉堡店,价格十分优惠,便想一饱口福。
这家店很难找,我是在步行街转了几圈之后才在一个小地方发现了店面的招牌。
虽然觉得过于简单,但还是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心想:
既然来了,就进去看看吧。
柜台前是一个妹纸,她显然对业务极不纯熟,我连说了三遍她才弄明白我要什么。
我想把套餐中的可乐从中杯换成大杯,她却直接加了一个大杯可乐给我。我又解释了几遍,她还是不懂。无奈之下,只好叫来店长才解决了问题。
点餐之后,我想寻个安全的地方坐着,才发现这家店跟我脑海中关于“快餐店”的印象不太一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光着脚在沙发上蹦来蹦去的熊孩子,一边蹦一边大喊着一些奇怪的“咒语”。而后,进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女的一手抱着一个小孩,另一手拎着一个袋子。男的紧随其后,不断喊着一个名字,像是在找自家的孩子。紧接着,进来一个五六岁的熊孩子。那妇女一见这孩子,上去就是一脚,然后把手里的袋子一甩,“啪啪啪”三个巴掌扇在那熊孩子脸上,揪着孩子的耳朵骂骂咧咧地走了出去。大叔捡起地上的袋子,苦笑了一下,也跟了上去。
我叹口气,找了个角落坐下,却听见周围的人吵吵嚷嚷、脏话连篇,很是烦人。
20分钟之后,我去前台询问:
“请问,我的餐好了吗?”
那妹纸竟然反问我:
“你点的什么?”
我惊讶地看着她,并告诉她我点了哪些东西。
她回头看看,告诉我说还没好,让我再等等。
这时候,店长又出来了,问过我点的餐之后,一脸歉意地告诉我:
“对不起,您点的烤鸡腿刚刚没有报,还得7分钟。”
我心说,已经耗了这么久,也只能接着等了。
等待的过程中,我向妹纸索要了一包番茄酱,谁知她顺手就把番茄酱丢在可乐盖子上,一扭头玩手机去了。
等我回到家,汉堡凉了、薯条软了,“蜜汁烤大鸡腿”不但很小,看起来还不太熟。
国庆的好心情没了,那家店我再也不会去了。更糟的是,吃完之后,我肚子开始不舒服了。
.2.
事后想想,其实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我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改变最后的结果,比如:
看到店面本身不够大时,就该想到他们的运营可能没那么专业
看到营业员对业务不熟悉时,就该猜到漏单的可能性
看到老板忙里忙外进进出出时,就该察觉到食物的味道可能不那么美味
更该注意到的是,我不该因为他们有打折优惠就选择这家店
最该注意到的是,既然对食物有所怀疑,就不该吃下肚去
照常理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若是商品本身就是价值连城,又岂能便宜?
正所谓,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贪小便宜吃大亏。为了省那几块钱,我搭进了时间,也坏了心情。
也许那时我想的是:既然来了,不如就试试吧。于是一步一步地说服自己,对多次抽身的机会视若无睹,以至于最终做出了不明智的决策。
《决策的智慧》一书中提到,要想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做智慧的决策,就必须避免两大陷阱:
过分忽视机会成本
过度重视沉没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在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到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而我之所以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大概就是“过度重视沉没成本”所致。
在寻找店面的过程中,因为我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所以为了不使之前花费的时间白白浪费,才会做出进入这家店铺的决定。又因为已经点了单,而选择了等待。最后为了不浪费食物,导致吃完之后肚子疼,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3.
一直以来,我都想要通过“理性”去分析一切。但是生活却告诉我,我们其实都是感性的人。
就像是即便我有了很多钱,也知道炸鸡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就是喜欢吃。
感性就像是本能,在潜意识中仍旧会替我们做出大量的决定。过分倡导理性而压抑感性,似乎可能性并不高,甚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如果把感性比作动机,那么理性就是方式。脱离方法谈动机或是脱离动机谈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举个栗子:
一个人渴了或是饿了,本能会驱使他去找水喝、找东西吃。如果他在这时候看到了一颗挂满果实的果树,感性可能会让他直接去摘果子吃,但理性可能会让他优先考虑“这棵树是谁的?”、“我能不能摘来吃?”,或者是“树上有没有农药?”之类的问题。
说起来,极度理性的人,是很可怕的。
他们会对一切行为进行计算,并理性地分析所有结果的原因。甚至会在交谈中忽视所有的情感,寻找所谓的“逻辑漏洞”。或者是干脆选择做一个局外人,对整个世界“冷眼旁观”。
而“全知全能”的人,则更加的不切实际。人并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也不是精密计算的仪器。我们对于知识的了解是不断加深的,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不断提升的,因此总是会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说,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存在,我们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而,在感性(本能)可以完美应对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为难自己。
理性,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具体来说,我们都是人,自然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会因为文化、家庭、经历的影响而塑造出独特的个体,这种独特本身就是一种局限性。我们需要不断通过思考来突破这种局限,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借鉴前人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因而我们需要大量地读书、识人、行事。
只不过,这些都不一定能彻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即便我读了《决策的智慧》,也不代表我就能立刻做出智慧的决策。就像是“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感觉。
但正因为我读过这本书,才会在事后意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这其中的非理性。也会了解到我并不需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后悔,因为当我想明白了,我就会拥有比过去更深层次的认知。
既然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就不该让成本继续加大。
正如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思考,本来就是一件没有终点的事情,毕竟,思考本身就比思考的结果更重要。也是因此,才有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