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可是为什么要阅读呢?阅读到底有什么用?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试着问了我自己,我的答案是扩大知识面,带来自我成长——这个答案很空洞,不能说服人。
阅读到底有什么用?
日本作家斋藤孝的《阅读的力量》告诉我们阅读可以 “塑造自我”,“锤炼自我”以及“扩展自我”。
一、塑造自我
作者认为读书是对人格形成最为有益的方法。读书,特别是广泛涉猎,并能够做出综合判断,有助于自我内在的构建。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包容那些相互矛盾而且错综复杂的事物,而且要心胸开阔的理解他们的存在,这需要我们具备与复杂事务共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靠阅读来培养。
阅读能够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当我们与他人接触交往的越多,接触的人物个性越鲜明,我们的胸襟就会变得越宽广,包容性也就越强。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很容易将视野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容易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封闭在自己狭小的天地,冥顽不灵。
读书则不同,读书能够邂逅精英人才,叩开他们的门聆听教诲,可以将他们鲜活的价值观汲取到自己的思想中来,从而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拓展。
一个人书读的越多,就越容易养成一种独立于自己主观之外的既冷静又客观的就事论事的态度,就越能冷静地咀嚼和思考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张。
读书能够读到他人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读到比自己更为艰辛的人生经历,有助于我们冷静的凝视自我,觉得自己的痛苦其实算不了什么,可以有效的避免将自己的个人体验绝对化。
但是,读书必须广泛阅读,如果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来读,就容易轻飘飘地跟着作者或者被其同化,根本算不得塑造自我;广泛阅读则可以使我们采集众家之长,养成思辨性思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阅读,并不是去听取观点跟自己完全契合人的意见,而是训练自己将某种摩擦转换为正能量的行为。”
二、锤炼自我
作者把读书比作是一项体育运动,他认为读书跟体育运动一样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而且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身体行为。身体的技能是可以通过锻炼得以提高,阅读的能力也是可以提升的。这一章作者重点阐述了提升阅读能力的四个步骤。
步骤之一就是听人朗读。
语言自耳入,在脑海里绘出形象不仅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想象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朗读给自己年幼的孩子听,有利于激活、培养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步骤之二是自己朗读。
朗读可以提高注意力,一些句子默读起来很容易被疏漏,特别是长时间的默读人很难集中注意力,但朗读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朗读让语言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再通过耳朵进入身体,就很容易记住。而且放声朗读的时候人的大脑活动的区域较宽,激活程度也比较高。放声朗读还能够拓宽自己的阅读目视区,提高阅读的速度和阅读能力。
第三个步骤是动手画线。
作者认为动手画线是掌握阅读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画线之后,这本书也就真正成为你的了。这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观点是一致的。
作者在此还介绍了画线的具体方法——巧用三色圆珠笔画线。蓝色和红色表示客观的概括,红色只画与主题有关的,相当重要的内容;蓝色画大意和概要。绿色表示主观认为有趣的地方。
步骤之四是阅读的变档换速。
所谓变档换速就是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决定阅读的缓急。不仅不同的书阅读速度不同,即使同一本书的阅读也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驾驭轻重缓急的阅读技巧是合理的阅读方法。
三、扩展自我
作者认为读书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读书可以使我们的交际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说话时思路脉络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自如。
要掌握脉络清晰的说话方式,就必须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在理解其要点的基础上再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对话。把握对方谈话要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的能力能是通过读书得到锻炼的。因此,把握要点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阅读和归纳来锻炼提高。
若想语言表达的得体,作者建议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多使用书面语讲话,将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通过读书去掌握书面语,人的智慧也会得到培养,并逐渐修炼成宠辱不惊的冷静而坚韧的性格,最终学会退一步思考问题。
读书不仅可以掌握个人成长以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还可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好读书,读好书,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