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无意间问我,你觉得纸质书最终会被电子书代替掉吗?
当然不会,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
她笑笑说,你问什么这么坚定?在我眼前晃了晃她的Kindle。
当时,被突然一问,居然被问住了,便答了一句泛泛的“因为纸质书更有感觉啊”。
话音未落,我就后悔了。因为“有感觉”这句话不实在,自然也缺乏说服力。
那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看了些工具书,洗漱完毕后又靠在床头看了点小说。
都是纸质书。
关上灯,我面朝天花板,想,到底为什么纸质书不会被取代掉呢?仅仅因为是我那深切的纸笔情怀吗?不尽然吧。
随着睡意袭来,朦朦胧胧的那一瞬间中,我恍然大悟。
简言之,一本纸质书若属工具书,可以加深我的记忆程度;又若是小说书那类的,能带给我画面感和想象力。
就工具书而言,学会知识点并且将其融会贯通是首要的,其次大概是应付个考试、考证之类的,再次就是臭显摆,浏览后假装我都会了,摆在家里算是装饰品。
此三者,除却最后一项,记忆都是最关键的要素。
像我这种脑神经科学的非专业研究人员,只习惯以感觉划分万物。
平时在浏览电子产品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己在用前半个脑子思考,进进出出的内容产物大抵是我脑子里已经有的。
所以什么碎片化阅读之类的,哪怕再有用,如果我不收藏,很可能就任之淡化,随之远去。将来有需要我会再去搜索。
所以这大抵是博君一笑的存在罢了,只在看到的那一刻觉得“哇,好有用,快收藏起来”,久而久之,可能连自己收藏夹里到底有些什么都忘了。
后来,你就开始清理“收藏”,“这个,算了吧,我好像没有依步骤这样做过诶”。
可是,当我真正的去看一本满是知识点技能点的书籍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自己在用后半个脑子思考,记忆存储的地方比较深,哪怕不收藏,将来再遇见相似情况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找到原来那篇内容。
就算它已经在我脑海中模糊,但它仍好像存在于似曾相识的某个角落,我需要找到它。
有的时候,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直接回想起来的,更多是通过各类关联想到的。
可是,电子产品总给我一样的界面,一样的感觉,我记住的就是记住了。
那些随着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逐渐模糊在时间里的东西,终究还是离开了,因为我少有可以联想到它们的跳板。
与之不同的是,纸质的工具书。
每翻开一页,都会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来源于内容的不同,也不是那种文艺情怀,仅仅是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温暖的光隐隐透出来的奇妙感。
你的眼睛会随着书页的翻动而辗转,于是你又有了崭新视野的感觉。
那种感觉很微弱,却实实在在存在过。
这些触动着你的小神经,当时的你可能尚未察觉,但等到你的记忆开始模糊时,尤其像是在考场上、生活中,可能就是那么一个点,它卡在了你的大脑里,出不去又进不来的感觉,令人难耐。
若你用的是纸质书,很大程度上你可以通过依靠这本书的版面,边边角角与那个点有关的内容,哪怕是没用的插图,想起点什么。
甚至是你翻书的那一秒,窗外的鸟叫了一声,老师走进来,你的目光正落在那个点,仿佛一切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让你想起点东西来。
这大概就是纸质书的威力吧。
再来谈谈小说那一类有情节有画面的书籍。他们最重要的就是画面感,而这在后半个脑子所引起的兴奋感往往更加强烈。
所谓“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一本纸质书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大脑存储库。
在这里,有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交过的朋友、谈过的恋爱…….
这些,潜移默化地构筑了你所阅读的一部作品的倒映板面。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倒映板面,会反射出不同的效果与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的调动,往往更依赖于你的后半个脑子,更深层次,需要思考更多,所获亦越多。
阅读一行电子产品的文字,画面感会更薄弱。
而纸质书中的场景会一帧一帧地放映过去,场面是连续的,冲击是强烈的,想象是饱满的。
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在其中添加一些细节,那都来自于你个人的深层大脑,它们与文字与你,在这里,统统融为了一体。
所以,纸质书VS电子书,我选择站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