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法律、行政管制、企业,四个维度,讨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案。本周重点讲的是企业这个维度。
一、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关系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1、企业治理是文明的体现
企业吸取了人际交往的丰富经验,构建起精妙的人际关系规则,让人们以体面、迂回的方式进行竞争、合作、生产、创造。
2、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渔村的故事:比较简单粗糙,人都是同质化的,没有强弱、博弈、算计的关系
- 把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考虑进去:假公济私、虚张声势、推诿搪塞、背信弃义
- 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可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关系,重建架构和问责机制
二、三位大师对企业本质的不同理解
1、科斯:交易费用
- 因为市场存在很高的交易费用,所以人们结成企业
- 因为企业内部存在管理费用,企业边界不会无限扩大
- 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
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团队效应
- 1+1>2
- 企业、家庭、交响乐队的构成,它们的现实含义要比降低交易费用丰富得多
三、为什么说纤夫雇佣了监工
1、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本质上是纤夫养活了监工
- 监工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它是合理的存在
- 否则不会有人雇佣监工,纤夫可以自己揽活、自己分配
2、采石场的故事:是最终消费者购买了采石场旁边的土地
观察上说,花钱买地的是采石场老板
经济学思维看,采石场老板只是代理人,最终消费者才是购买人
3、产品的最终供需关系,反过来决定了原材料的成本。
这也是一种经济学的思维逻辑,不是简单地看时间上的顺序
四、企业家探索与试错的自由最重要
周一问题:
既然团队的每位成员对团队最终产品都有贡献,那么他们应该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企业里有些人指手画脚地指挥别人,有些人却要听从别人的指挥?
1、本周分了三讲解释了企业里面谁当老板的原则标准:
(1)有的人做出的投资一旦做出就收不回去,他们更输不起
(2)有的人更知道他们的资源该怎么用,这些资源一旦离开企业就会大大贬值,他们更在乎
(3)有的人的贡献很难考核,很难事前定量规定。授权这些人说了算、立规定,享有酌情处理权,让他们拿企业剩下的利润。
2、企业家真正起到牵引作用
- 有些大学里的领头人是商人,而不是学者。
- 麻省理工大学的“媒体实验室“
- 有的资深专家成为通用资源
- 波士顿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共实验室
-
企业家才是这些机构真正的牵引力量
- 更具有创新精神
- 有更敏锐的市场触觉
- 尝试的自由很重要
- 尝试不同的合约关系,不同的团队治理模式
五、资本家和创业者谁更需要谁
周二问题:
在创新创业的热潮中,究竟是资本追逐创新,还是创新追逐资本?资本家和创业者到底谁更需要谁?
谁更厉害,谁就被人追逐,谁就更被人需要,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还要看能不能带来其他的资源和帮助。
- 创意不太新颖时:创新者追逐资本
- 创意价值明显时:资本追逐创意
六、人力资本积累:先做通用资源,再做专用资源
周三问题:
根据你的工作性质,你觉得你是属于通用资源,还是专用资源?你更愿意成为通用资源,还是更愿意成为专用资源?
- 事业刚开始时:即插即用,U盘式生存,做通用资源
- 在某一细分领域沉下来、钻进去,才有发展空间。
- 虽然对企业依赖程度增加
- 但你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
七、规则少鼓励创新,规则多保障品质
周四问题:
人们在规则越多的公司里面工作越卖力,还是在规则越少的公司里面工作越卖力?
- 对于有创造性的工作,规则越少越积极主动,越卖力
- 对于创造性弱的工作,规则多了才能保障品质
薛兆丰老师自己的例子:
节目编辑小娴,半夜2点还在看稿,发现了薛老师的语音错误。
小娴的工作性质,需要大量的心思,具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硬性规定越少,工作效果越好。
周五辩论
这周讨论了企业的通用资源和专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到底是要把自己变成个通用资源,还是专用资源呢?我们就来辩论一下,到到底应该不断地跨界,还是坚守自己的领域。
正方认为
我们应该不断地跨界,因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日新月异,不持续地跨界就没办法认识变化、拥拥抱变化、适应变化。
反方认为
应该坚守自己原有的领域,因为世界上职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不坚守自己的领域就很难做出超越别人的成就。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我支持正方的观点。这个时代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变化太快。一位坚守原有的领域,很有可能你的领域有一天会倏忽不见。快速迭代、终身学习,努力在不同的领域里做跨界的斜杠达人,才能适应并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