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号」的区别
昨天手机收到一条信息,是一个学生发给我的,问我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怎么取这么多名字,那平时该叫那个名字呢?不会叫错么?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估计有不少盆友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名」「字」「号」的由来跟区别。
中国古代,名、字、号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并且有着严格的区分的,直到近代,才慢慢消逝的。
「名」和「字」的区别
「名」
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后,行冠礼,则「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会了。
《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
《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来源于此。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譬如: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赵云,字子龙等等。
「号」
「号」古代称「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人可以有无数个「别号」,只要自己乐意,起多少都可以,自己随意掌握。
「名」「字」「号」传统用法
「名」是长辈来叫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自称、卑称时,也可以用名字。平辈之间,如果关系非常亲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号」。所以《出师表》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称。
在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对方必须称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苏轼同学、朋友之间,都应该称呼「子瞻」,而不得直呼「苏轼」,这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而上司、领导与我对话的时候,虽然道义上讲是可以直接呼「名」,但一般也是以「字」相呼,表示客气与尊敬。
至于「号」,古代帝王的号,有尊号、庙号、谥号、年号之分,一般都有特定的意思,其中如谥号具有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盖棺定论的意义,是不能随便取的。但是,民间之人取号,则是随意得多。除了封号、谥号之外,号的产生全是凭爱好。
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比较有名的例子有:
忧世愤俗的爱国诗人陆游,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索性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宋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对宋室的铭记;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寄托着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但是,下层百姓是没有「号」的,能有个名字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一般都称他名字,叫他乐天也可以。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因为《醉翁亭记》最知名,一般都知道「醉翁」是欧阳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等等。
归总
「名」长辈们在一个人幼年时取的名字,名一般用作谦卑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以示尊重,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字」长辈们在一个人成年了之后取得名字。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号」个人自己取得名字,可以有多个,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
在当今的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文化传承的不给力,我们只剩「名」了。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字」跟「号」,不过一般都比较粗俗,明显缺少那种文化底蕴在里面,希望将来我们能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