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走近真实。
作家这等人物与喜剧演员是不能相比的,他们不擅长过多地取悦当代,反而就事论事,更爱憎分明,记实求真。
哪像喜剧人物那么活泼,同样揭露一个时期里的社会风气,用说,学,逗,唱,把你讽刺一顿,又塞进你嘴里一颗枣,让你傻哈哈地笑。而前者,这世上谁能拿与孤独为伍的人怎样呢?谁能把不顾地上的六便士而仰望着月亮的人怎样呢?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一位南方人推荐的,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曾获得过矛盾文学奖,整部小说故事以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时间上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改变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对土地的复杂感情,还有他们的自尊和奋斗。
路遥先生的文字是炽热的,温情的,质朴的,友好的,批判的,先生在回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曾意味深长地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当时读完这部小说用了半年,读起来精神上甚是乏味,想象陕西窑洞里的生活,因为出生地的缘故我的想象是够不到的,加上十五年改革生活上的代沟,最重要的是生活上的苦难,如今的年轻人是不愿尝到生活底层的不容易,更不要说看清楚。
与“苦难”沾边的这种纯文学背景题材的书籍是图书馆角落里的可怜人,唯有稀薄的灰尘愿意找到她。不像畅销书是那漂亮的礼仪姑娘,正门口的展示区是她们的,每个楼层最好的区域和书架里目光直视的位置是她们的。因为她们记录着生活里的与众不同,开启新的目标,活法,高呼传递正能量,带给年轻人对未来无尽的憧憬和幻想。
“苦难”这个词说起来颇有沉重,但不能算是坏东西。相反苦难造就了众多伟大的人物,生存的困难,塑造了自信,勇敢,顽强的人物形象。
直到最近我方才明白造物主的苦心。使我降生在乡下一个普通人的家庭中,90年代,父亲在时经常穿着两套中山装,一套姜黄色,一套蓝色,还有他那辆凤凰牌的自行车,父亲喜爱抽烟,闲暇时总会看到他手指间夹着手卷烟,一缕青烟正缓缓地向上飘去。我穿着亲戚孩子穿小的衣物,天渐凉,母亲就开始织毛衣,同父亲一起给我做棉鞋,尤其是冬日厚重的棉袄和棉裤,棉袄的胸前是一排漂亮的白色花边扣子,扣眼很小,棉裤是有背带的,扣眼也同是又小又紧,每次穿时我都被这些扣眼折腾的哭哭叽叽。
如今想来那时我也并未吃到什么苦,就是家里平日没什么菜水稻年年丰收,磨好的大米装进袋子,放在屋内靠墙边的位置是高高的一垛。
我是有幸尝过那时的光景,后来在读书时才感叹到,从前的经历都是为你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的。
正所谓,人生有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当。用在读书上也是行得通的。
首先,承认生活像一条河流真正的滋味若是写出来,有甜,有咸,有苦,有涩。我们必须要有胆识,能承受得起世界上最真实的悲痛,生活底层里的心酸乃至不易是日日都会在阳光底下发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只贪图享乐看到自己喜悦这世界的一面,而对相反的面给予掩面,应是带着责任和爱扎在心里一同呼吸出气。从小说里的困苦,黑暗与罪恶里带着力量活着走出来,而不是灰溜溜地绕着走。
其实,读书也都存在着一种机缘,一下子读进一本与自己性情相符的书,会养成一种口味。这个时候读书像庙里哑和尚撞钟,一杵是一杵,声音受用一生。
我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祖父头上插花的那段回忆。“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每每读及此段,我总是不自禁地想要揣测萧红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这样的情景与我的那些年幼里的往事也是几乎相似的。
迟子建写《全世界所有的夜晚》一个在矿难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遭遇。那时地方政府有规定,矿难死亡人数超过十人,必须上报,这样矿主和地方官员就可能受到处分。可如果不超过十人,不必上报的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社会,当事人可能就悄悄把事情解决掉,让矿难湮灭。
十人遇难却要说九人,蒋百是死在井里的十人中的一员,就因为地方官怕丢了乌纱帽,咬定当天下井的是九人,他们实际上给了蒋百嫂一个巨额赔偿,封她的口,逼迫蒋百死后“失踪”,蒋百没法下葬,装在家中的一个大冰柜里,所以蒋百嫂最怕停电,因为停电意味着她的丈夫可能会在冰柜融化,她的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她与丈夫同在一个屋檐下,可她守着的,是一座秘不示人的坟,这样的哀痛,该是多么的深重!
读这个故事时是真的需要胆大,对于一个过去重来不看血腥,惊悚,鬼怪镜头的人而言,若是大晚上读起来我会吓得一夜不能睡。但良知告诉我比战胜想象中的恐怖时,最可怕的是藏在社会底层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恶。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中篇。小说描写的故事其实很单纯,一个老人一连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到第八十五天的时候打到大马林鱼,他很高兴,在漂泊的海上,把这条大马林鱼拴在小船上,带它回去。在茫茫大海之中,他遭遇到鲨鱼群,不断吃他的大鱼。他用了船上所有的工具与之搏斗,赶跑了鲨鱼,终于精疲力竭地回到岸上。可是他的船拖回的只是一具大马林鱼的骨架。
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大的悲剧。生活本身很多美好的东西,注定是要被啃噬掉的,生活的很多恶是不可战胜的,战胜了吗?没有。你剩下的是一具骨架,那些可以滋养你生命的鲜活的东西,被强盗、被这群鲨鱼给盗走了。
后来有人认为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时候,已经是他自杀的预兆了,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渺小,最后就是一具躯壳而已,这就预示他最后开枪把自己打死,也剩下了一副骨架。
这些都证实了我第一句写的那样,“读书使人走近真实,”真实又使人们逐渐有了胆识。
蒋方舟说:很多人会把阅读当成体面的消遣,但对我来说,阅读要严肃得多。每个人在浩瀚的经验面前都是渺小的,在复杂的思考面前也是愚钝的,阅读是超越个人局限的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它让我们超越了肉身的禁锢,变得轻盈,穿梭于时空,向最智慧的人询问答案,向最丰富的人索要经验。阅读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生活,却获得了最奢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