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幼团:当你“善解人意”时,别人是如何对待你你的“善解人意”的
我讨厌别人让我学会“善解人意”
“你一定要学会善解人意。”
这真是我非常讨厌的一句话。
善解人意,简单来说就是会换位思考,能体谅人,为别人着想。
从小,这就是父母灌输给我成为一个“好女孩”的标准。
这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尽了委屈。
家里四姐弟,爸爸的摩托车只能载3个人。每次逛街,姐姐弟弟都抢着去,看到爸妈好像很为难,我就会主动说我不去。
其实,我也很想去逛街。
每逢周末,我们去地里干农活,弟弟常干了没一会儿,就找借口回家看动画片。
我也想罢工,但看到妈妈很生气,又想太阳这么大,妈妈一个人多累啊,然后就在地里干到日上三竿,回家还要给一家子做饭。
其实,我也很想看动画片呢。
长大后,这种“善解人意”,也延续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朋友约饭,朋友迟到,还没跟我解释,我就为对方找了很多理由,说“没关系啊,我也还没到,你慢慢来”。
其实,我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
只要别人情绪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尤其是伤心、失望、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大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时,我都会很快察觉到。
然后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让他们不开心了?我该做点什么来挽救?
总是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别人的情绪,要让身边的人都开心,活得小心翼翼。
真的,很累。
善解人意本是好事,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有优势,不轻易和人起冲突,自带吸引力。
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太善解人意,反而会伤害自己。
因为,我们太过于“善解他人”的意,却忽略了“自己”的意。
02-“我对你的好,不是理所应当”
如果你问:“什么时候,你开始厌倦做个好人?”
“好人们”可能会说:“当我的好,变成理所应当的时候。”
最近在重温《请回答1988》,我特别心疼二女儿德善。
姐姐宝拉脾气暴躁,不用做家务,想要什么就大声吼。弟弟余晖是爸妈的心头宝,也备受宠爱。
而德善,总是最善解人意的那个。
妈妈做早餐,姐姐弟弟都喊着要吃荷包蛋。妈妈打开冰箱,只有两个鸡蛋,眼神立马看向一旁的德善。
不等妈妈开口,德善就说:“不用管我了,我不吃也可以。”
一家人围着吃烤鸡。德善的眼睛盯着鸡腿吞口水,眼睁睁看着妈妈先掰了一只大鸡腿给姐姐,再掰一只大鸡腿给弟弟。
最后,才给她一个小鸡翅。
德善什么也没说。从小到大的谦让,她习惯了。
德善的生日比姐姐晚三天,为了省钱,每年都被爸妈安排在姐姐的生日那天一起庆祝。
理由是:和姐姐的生日只差三天而已,有必要过两次吗?还有,你妈妈太辛苦了。
时间久了,爸爸妈妈都以为,德善不喜欢吃煎荷包蛋,不喜欢吃鸡腿,和姐姐一起过生日也没什么问题。
因为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都得谦让着。
爸爸赚钱那么艰难,妈妈照顾家人那么辛苦,都得体谅着。
她以为,她的牺牲,爸妈是知道的。
直到德善18岁生日,她表达了很多次不想再和姐姐一起过生日,想单独过。
但因为德善从来都是为别人考虑的一方,而自己的需求,习惯性地被爸妈忽略,似乎她的想法从来都不重要。
她终于崩溃了,自己的付出和牺牲都被当作理所当然。
她终于把压抑多年的委屈倾泻而出:
“为什么就对我这样?”
“我好欺负吗?”
“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为什么不给我煎荷包蛋?我也很喜欢荷包蛋的。”
“为什么不给我吃鸡腿?我也喜欢吃鸡腿的……”
爸妈才知道,德善承受了这么多的委屈。
“善解人意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他们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03-太善解人意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武志红老师曾写过:“乖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
在我看来,太善解人意的人就是如此。
哪怕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正当需求,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委屈自己去体贴别人。
不会拒绝,过度付出,甚至失去自我。
比如,你可能好心帮同学拿了一两次快递,以后他都会叫你帮忙拿快递。
你好心帮同事带一两次外卖,以后他每次都叫你带。
明明自己没钱,别人问你借钱的时候,你还是大方地伸出援手,别人忘记还了你也不好意思让他还。
你有时候很想拒绝,却总说不出那个“不”字。
真是很郁闷。
不仅如此,太善解人意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往往不敢索取“爱”。
我曾经历过一段异地恋。
害怕影响他工作,几乎每次都是我一个人坐几个小时的车辗转去找他,来回从来不要他接送。
每逢节日,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都说不需要。因为知道他没什么钱,不想他破费。
工作不顺心,身体不舒服,我都不敢告诉他,因为怕他担心,又没办法陪在我身边。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分手的时候,他跟我聊了很多。他说我太独立了,让他觉得,我完全不需要他,我们之间总有一种疏离感。
“希望你以后,也能试着让别人多爱你一点,多爱你自己一点。”
我哭了。
我才知道,太善解人意,让我忽略自己太久了。
这,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
04-太善解人意的人,源于缺乏情绪界限
我曾无数次想过,为什么你要那么善解人意?为什么你总想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接触心理学后才知道,这源于太缺乏情绪界限。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
除了天生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很多时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 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发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想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比如德善,扮演一个不喜欢吃煎荷包蛋和鸡腿的乖孩子,希望善解人意的体贴,可以换来爸妈一点点的爱。
这多数发生在让孩子觉得不安全的成长环境里,比如缺爱家庭,单亲家庭,经常有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的家庭等环境里。
比如,孩子一哭闹,父母就会用各种办法让他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哭就是不乖,软弱无能。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父母就更愤怒了。
总之,不允许孩子有真实的情绪。
还有很多养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
比如,养育者经常说:
“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怎么这么笨,我被你气死了。”
“你成绩这么差,我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
这些带有责怪、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的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它。
由于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关注和爱,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觉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这样做,就陷入受伤、不被爱的恐惧。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别人开心,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孩子变成了一个体贴的小大人,帮养育者分担辛苦,照顾养育者的情绪。
慢慢地,我们就无法分清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05-你不需过于善解人意,先照顾好自己
我曾深受太善解人意之苦,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不知道怎么改变。
直到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觉得太过于考虑别人感受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心脏,与自己对话:
“嘿,你好啊,这么多年,你受委屈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我爱你。”
别人的情绪、别人的事,是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你不需要为此烦恼。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适当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压抑自己,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不仅伤害自己,也会给别人造成很大压力。
遇到问题,我们理解对方,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表示尽力支持、陪伴,能帮则帮,帮不了的,不为难自己。
做人,最该对自己善解人意。
真的希望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因为对你来说,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