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年初发在公众号上的,但面对很多写手跟我哭诉屡被拒稿,丧失信心的情况,还是觉着很有必要拿出来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一下~
做公众号「父母夜读」和「有个写作训练班」之后,被写手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文字卖不出去?
文字卖不出去的写手,有的刚写了几篇,有的已经写了几万或十几万字,一毛钱收入都没有。
在我看来,文字卖不出去,只有两点原因。
一、对写作有误解。
二、对自己有误解。
新媒体诞生以来,流行一个词——全民写作。
在我看来,这个是伪概念。
这个伪概念,让只写过作文和工作总结的人头脑一热,来不及认识新媒体,认清自己,就匆忙下笔,一头扎进写作这件事里来。好像新媒体时代真的是抢钱时代,不管才高八斗,还是胸无点墨,只要勤劳,坚持写写写,稿费就可以哗啦啦。
错!错!!错!!!
我可以很笃定地和大家说——
新媒体时代,如果你对供稿平台的调性没有研究分析,对自己不进行打碎和重塑,不懂现在的新媒体缺什么样的稿子,不懂自己能驾驭什么样的类型,纵使新媒体是一桌满汉全席,你也绝对分不到半杯羹,甚至你连这桌满汉全席都见不到,你只会不停地吃闭门羹。
以我公众号「父母夜读」收到的投稿为例,这是春节刚过后收到的一篇稿子。
这篇文章的作者不仅对「父母夜读」的调性没有研究,且是典型的,没「读者思维」和「编辑思维」的“写手”,这很致命。
「父母夜读」2018年12月开始运营,目前有将近30000粉丝,每天接到投稿上百篇,单看题目,就可以刷掉很多。
我之所以从题目就把这篇文章刷掉,是因为三点:
1.它选取的角度太平庸
2.当时春节刚过,大家刚从团圆的氛围中抽身,如此谈离别,不高级
3.一个平庸的角度,内文写得再好,也只能保住及格线,及格线的文章,没有发的必要
《流浪地球》作为春节档最为亮眼的电影,作为写手,不追它不可饶恕,但如何追?不同人看到的视角却是千差万别。
拿片中最动人的吴京父子感情线来说,可以这么做选题——看完《流浪地球》,女儿对我说:爸爸,我不希望你活得太伟大,我害怕!
这样做选题的好处是,我们只需要把吴京父子的感情线言简意赅说清楚即可,其他记不住的情节不必花时间研究,在写作上既节省了时间,又让主题更精准,而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可以是日常积累的,那些曾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素材。
《流浪地球》的作用,只是为了让你巧妙借力。
可以支撑我完成这个题目的素材有哪些呢?
“2018年10月24日,四川内江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支队长罗刚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虽经多方全力抢救,仍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6岁。“医生,救救我,我的女儿还小……”抢救中,这是罗刚一直重复的一句话。
当晚,在罗刚的遗体被运回内江后,13岁女儿罗敬予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殡仪馆。看着墙上挂着的遗像,罗敬予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放声哭喊:‘爸爸,我是敬予,你怎么啦?你醒醒……’”
《流浪地球》中的吴京为了救全人类牺牲,现实中鲜少存在这样的事情,但却有太多像他一样的人,在特殊的岗位上全心付出着,譬如:救火英雄、警察、医生、老师……他们的兢兢业业,对得起岗位,但一旦被盖上“伟大”的章,就意味着父母这一角色的严重缺失,又“对不起”孩子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顾此,就要失彼。
“爸爸,我是敬予,你怎么啦?你醒醒……”
站在孩子的视角,体会一下这句话。无论父母从事什么职业,他们从来都不希望他们太“伟大”,孩子只希望,父母能一天天看着他们,慢慢长大。
几个类似的例子串联在一起,以《流浪地球》为引子,勾出人们对警察、医生、老师等职业的敬重,既迎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让从事普通行业的父母有些自醒,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家人其乐融融,才是最平凡的伟大。
综上所述,写一个平庸选题,盲目投稿,就像是随便找个水塘就下钩,能不能钓到鱼?作者不知道,撞大运呗。浪费了大把时间,连根水草都没钓到,最后大骂一句,操,运气真不好,悻悻而去,转身去寻找另一个水塘。是真的运气不好吗?还是你的用心程度,能力不足?
该怪编辑不识人才吗?
该怪编辑不给你任何回复吗?
对写作有误解,对自己有误解的“写手”,如果真的认可了新媒体写作没有门槛,一味只顾蒙着头写写写,觉得但凡堆砌出文章就能卖钱,大不了便宜点,丝毫不想,编辑如果采用你这篇文章,目的性是什么?读者看你这篇文章能获得什么?
那我只能说,你对文字不尊重的同时,也不热爱,你只是急着把文字变成赚钱的工具,而已。
真正的热爱,首先是多读,其次是多想,第三是多写,最后才是坚持。跳过多读和多想,等于建筑缺少稳固的根基,你可能真的运气好,在小平台,水平差的编辑手里发表了一两篇文章,但你的天花板,也就仅限于此了。
新媒体写作,不是钓鱼,更像是撒网捕鱼。
你想要捕获什么?去哪些地方撒网?用多大的网?撒几网能达到目的?
带着目的去制定选题,带着目的去搭建文章架构,带着目的去完成文章,如无目的,撒一网是一网,徒费力气,网网是空的。
借着这个形容,再延伸一下,「父母夜读」收到的稿件——《流浪地球》:别让离别教会我们珍惜,我为什么说,这么谈离别,不高级?
首先从题目说,它的受众是模糊的,貌似亲子号可以,娱乐号也行,但无论是哪类号收到,都会觉得是最低级的观影视角;其次,它说的“离别”是泛泛的,为了谈离别而说离别,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最好的做法是,给离别一个具象的表达,比如留守儿童。
万幸,《流浪地球》讲的是,世界末日,人们带着地球流浪天际的故事。但假如,人们是选择抛弃地球,重新找一个新地方生活呢?地球像不像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太多这样的无奈啊!
很多父母选择了去大城市打拼,把孩子留在了老家,没有父爱母爱的滋润,可不就像,地球缺失了太阳的照耀吗?
所以,逆向思维之下,类比思维之下,一个角度巧妙的选题呼之欲出——“看完《流浪地球》,我把在老家‘流浪’的孩子接到了北京”。
很多能引起大家高度共鸣的事情,平时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当不当正不正的时候,不是最好的时机,也造就不了最好的数据。
《流浪地球》一出,大家目光高度聚焦,我们坐在漆黑的影院里,旁观孤寂的苍穹,顺感生命的渺小,失去太阳照耀后,地球结了厚厚的冰层,再延伸一下,那些被父母放在老家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也结了厚厚的冰层呢?
不趁着这个时机戳这个痛点,什么时候戳?
聊了这么多,我想论证的只有一句话:我从不信,写作有天赋这件事。
所谓天赋,不过是“真的热爱+不断输入、输出+反复打碎自己,又再自我重建+持之以恒”。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里的妙手,就是你把看到的,想到的,在适当的时机,和某些热点事件做结合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谁生来就具备的,没有这些能力,却又想获得这些能力怎么办?必须给自己“充电”!
我们的手机每天要充电几次,才能正常运行;我们本身每天要吃三餐,才能保证精力充沛;凭什么对于写作,你觉得不投入精力了解,不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就能灵感不断,笔耕不辍呢?
——End——
我是黑点儿,个人公众号「有个写作训练班」,手把手教你,从读者变成作者。关注并回复「001」可获得新媒体写作地图等众多干货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