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形成
道生一(从零到一)
道是统一的一体,没有任何分别、意义。它是真,是唯一的。使万物融为一体需要规则或者规律。所以必然有一个规律存在。这个规律就是一。没有规律,万物都是无序的。万物之间也没有联系。都是单独的。
没有一个事物是单独的、孤立的、偶然的,和其他事物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存在这样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就是假。因为真是唯一的。就不可能有两个真。
而我们看到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相互的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就是规律的表现。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说明事物不是单独的。他们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就是相互影响。如同多米诺骨牌,一环套一环。祖先产生了我的爸爸妈妈,我爸爸妈妈又生了我,我又生了女儿,生生世世,相互联系,世间的万物都是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而事物之间也是我和周围的朋友、同事、亲属有联系,他们又和其他人联系,最后整个人类都相互联系。其他事物也是,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可以单独存在。
就好像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他们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果任何一个行星不在,太阳系都会重新排列。万物之间的运动也是如此,像多米诺骨牌,相互碰撞,产生力和反作用力,所有的运动都在一种规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联系在一起的大网。
将万物联系在一起的规律,就是一。在这个规律下,由于各自事物的特性,而看到千差万别。是由于各自在自己的运行的局限中。而这些局限就是整体的局部。事物体现的就是有限性。有限的事物都是在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运动中的。
一二三
一是规律,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特性。统一是一,对立是二。这种相互制约相互成长的特性,就产生矛盾对立,同时又是一体两面。
从空到有,是一个产生的过程。空是无限的,而有是有限的。从无限到有限。所有的有限到一个极致就是无限。有限是部分,是局限后的具体形态或特性。本来真是没有意义、定义、形态、关系和特点的,它是包罗万象的。但当产生一种希望解释、翻译和理解空的意图的时候,三就出现了。三就是区分、控制、意图、念头。想控制就会试图去区分,给真赋予含义、性质、关系等。三的念头无论赋予真什么含义,都是局限的。
就像宇宙中的行星,必然有自己的位置和轨道。我也有我的位置和轨道。这就是我的基因和命运决定的。我无论怎么做,我的位置和轨道就在那里。我在这个完整的大网中,和周围的万物有机地互动。自己行为就是宇宙在这一刻和人互动的结果。不是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我无论多么内心冲突,或者内心平静,我都会在这个大网中运行下去。我对于大网中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只是我自己的认知决定的。不代表就是事实。我看不到事实,是因为我在自己的局限的认知里。
不去支离破碎地生活,不去陷入什么,而是在整体中。不断地进入整体。在整体中体会生活的整体感。而不是在分离中抓住什么。东抓西抓。
对立关系
对立的关系就是一种区分。比如区分好坏。好坏的对立统一是一。无好无坏就是空。空是没有任何概念,而概念就是一。
如果我存在,那么就有“存在”这个范畴。
我有物质的身体,这个身体是存在的,而且我也有精神,无容置疑。所以我的存在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只有物质,也不能只有精神,缺一不可。如果我的精神完全失去了,我的肉体也无法生存。比如一个植物人,它的大脑还在,精神系统也还在运作,只是无法表达。如果人死了,精神消亡以后,物质身体也逐渐消亡。 有一些濒死体验的采访,说可以脱离身体,这个结论还没有什么科学验证。无从而知,就先不探讨。
从存在,到物质/精神,就是一而二。这个二就是对立的两极。
我的祖先从空中产生的。然后产生第一个父母。他们就是一对,也就是两极。一阴一阳。一男一女。只有在两极,他们才有可能结合。这个时候条件产生了,就是对立。当两个事物对立的时候,就会有条件。条件满足才能结合产生统一。
有对立才有统一。最早的祖先,他们结合。结合以后生了更多的孩子。孩子是更多的条件产生的。所以从第一个祖先到第一代后代,是条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过程。
任何一个概念一旦产生,就必然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比如存在,从可见与不可见的角度是物质与精神;从时间的角度可以是生、死;从认知的角度可以是现象和本质。。。。一个概念由于它的局限性,而可能存在无限的角度。。。
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对于一些共性的抽象总结、提炼。是主观的。
比如宇宙就是一个概念。宇宙本身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种概括。一个人心目中的宇宙,和另一个人心目中的宇宙是不一样的。但宇宙这个词可以让我们交流有一个基本范围。宇宙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而是一个概念。
写到概念的时候,我的头脑就会进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一大堆东西都会出来。比如我到底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概念?什么概念是完全没有用的?
现在看杨老师的写作层次越来越明白了。以前看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层,都是具体什么意思。
概念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把事物区分开来,然后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评估,这样形成不同的概念。比如说,有的东西好吃,有的不好吃,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不好。我们会按照事物的共性,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会把职业区分开来,把各种物质区分开来。对于具体的实物,比如说山、水、树木、动物这些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人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的,我们只是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称,方便交流。
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孩理解词的意思是通过尝试。哭—得到食物—哭可以得到食物。妈妈嘴动—模仿—发音—不停地说、尝试—知道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女儿理解光缆这个词,她说“我头发多光缆”我们都笑她,她明白这个用法不对。数字的概念也是经过反复尝试得到的。
概念的形成过程:
听说(知识) --尝试使用—纠错—形成概念—形成使用习惯。我们认识的概念是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尝试出来的。
对概念的边界的了解
我们遵纪守法也是在不断突破边界的过程中尝试底线在哪里。比如迟到到底迟多久可以接受?不能迟到—迟到—迟到的极限。喜欢拖延的人,也是不断在突破拖延的极限,直到找到一个自己舒适的点。立即完成任务—拖延—拖延的极限
对我有帮助的基本概念:(略)
概念的客观性和统一标准
不客观就是没有统一标准
一个事物不客观,就是这个事物无法建立统一标准。对于抽象、主观的概念,比如“尊严”这个概念,它的标准是很难确立的。尊严是一种不容侵犯的身份和地位。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是不容侵犯?一个词必须用另外的词来说明,而且都是无法衡量的。这样的概念就是不客观的。有时候人们希望用行为来形容一个概念。比如专业这个词。很多公司把它作为价值观。所以他们希望有一系列的行为标准,用以衡量员工是不是做到。他们会列举这样的行为标准。但是在实施起来发现非常困难的地方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这个标准也和没有差不多。
比如腾讯的价值观正直是这样描述的,“正直:坚守底线,以德为先,坦诚公正不唯上”。什么是底线?什么是德?什么是坦诚。这种解释就是用更多的词来形容一个词。意思还是一样,我们的标准不是统一了,而是更多了,更容易各执一词,每个人还是理解不同。
为什么找不到标准
概念本身是人自己定义,自己形成习惯,又不断随着环境而调整的。是一个可变的,不固定的。
没有统一标准
比如对于母亲角色的定位。并不存在统一的社会标准。虽然社会会有各种关于母亲的理想形象的艺术作品、观念。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之所以会无所适从就是因为各种信息的不统一。
无法翻译感觉
我们企图去翻译一个“感觉”,这就像是我企图描绘“宇宙”一样。感觉是无法翻译的、区分的,它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就是一种随时变化的冲动。所有翻译感觉的尝试就是一种模棱两可。但是为了沟通,人会做这样的工作。因为反应是稍纵即逝的、随时变化的,而且无法描述。比如如果让你形容看这段文章的感觉,你恐怕就会说不清楚。
而我们对一篇文章的质量要求也是如此。我们可能知道自己愿意不愿意读下去,但是具体是什么细节引起了这样的感觉,就和我们自己的判断系统有关了。而这个判断系统是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看一篇文章也会又不同的反应。
我们用语言、词汇来丰富交流。其实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徒劳无功。
所有跟品质相关的词,都是无法描述也没有标准的。和“美”、“价值”一样空洞。虽然我们都在追求美,但是其实这个美不过是我们企图与他人建立关系,来满足自我而已。
人总是希望给自己增加价值。而自己的价值由于无法衡量,所有我们会非常盲目地自信同时自卑。
对立的一对概念不是客观的
比如好和坏是无法分开的。因为他们是对立的两面。他们缺一不可。他们之所以对立,是因为从整体分裂出了两个对立面。也就是说,原来并没有好和坏的概念。但是我们制造了好坏以后,就分裂出了好和坏两种概念。所以好是在坏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好不能单独存在。也就是好不是客观的。
如果真存在,真是唯一的。最本源的。那么成对的概念就不是真。所以好不是真的。坏也不是真的。所以好和坏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好,和真正的坏。我们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所谓“好”
如果一个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它就不是真的。比如尊严,不能单独存在。尊严是和无尊严一起存在的。尊严是一种比较出来的感受。它不是一个实在的具体的确定的什么东西。
从哲学的角度,正反对立的两个概念可以形成一个范畴。B是好,C是坏,B需要C而存在,他们就是一个范畴。
而对于不客观的范畴,个人化理解的范畴,我们就无法发现规律。
分裂:也就是一个整体分裂出来的两个概念就不是真的。整体是B和C的统一体。
统一体分裂为B和C。就好像光子分裂成正负电子,我们要说正电子好,负电子不好一样。其实对立的两面是无法区分的。就像一个人和他的阴影,是由人、光共同组成的,无法区分。没有好坏。
知识是不客观的
未经验证的知识,都不是客观的。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有各种报刊杂志,有各种书籍,而这些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是混乱堆积的。虽然没有验证过,但会简单的相信这些知识的真实性。但我相信我要做一个贤妻良母的时候,我就会努力去行动。那我的经验,可以告诉我做贤妻良母的好处,比如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巩固了贤妻良母这个概念。但我做贤妻良母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贤妻良母的弊端,比如失去自由,我又开始怀疑贤妻良母这个概念。那我的几乎所有知识由于缺乏完整的推理和验证,都是这样相互矛盾的。
感觉是不客观的
感觉是随时变化的、无法衡量的。因为人需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而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比如一个房间,有人觉得热,有人觉得冷。如果我们用感觉作为标准,就会发现很难确定房间的温度。
有关感觉的词汇,都是不客观的。比如:情绪的词汇:热情、积极、开心、消沉。。。形容品德、个性的:高尚、活泼、自由、开朗、理性
不客观是个人化的
比如“好”,由于它不客观,所以“好”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个性化的概念。也就是我有一个个人对于好的定义。比如现在我感觉“好”不好?当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感受的是我的“感受”。也就是我把好不好定义为一种“感受”。我认为:感受好=好。 感受好是我自己对于自己当下状态的一种判断。这个判断可能是好,或者不好。是我当下的一种感觉评价。比如我现在感觉比较清醒,而我正在写作,思路通畅。我感觉不错。而如果我现在需要完成另外一个任务,比如想到晚上的考试,我又开始有一点紧张。不确定的感觉。我的感觉是会瞬息万变的。一个念头就把我带到另外一种感受中。我的感受是不稳定的。
我们去执着于任何不客观的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对于这样的概念的判断,也是非常个人化的。
当我们去追求不客观的概念,追求理想化的状态的时候,梦就开始了。我们活在对过去的否定和改变,对未来美好的追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