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汉•司马迁《史记》
听了王翔老师讲解的屈原《渔父》这篇文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至仁”。
说起屈原,很多人都说他不屈不挠,非常爱国。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发现他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我认为他选择的人生之路还是差了一些,差在他要求太高。只要天下有“污浊”的人,他就不会和这些“污浊”人在一起,不愿被他们所“污染”!他承受不了自己的委屈,于是,他投江了。
再看看渔父,他并不比屈原差,他能与“污浊”的人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也能与圣人一起做这些事情,而且还能保持心中的理想。这可以称为“菊”的精神了。
屈原和渔父都很厉害,但他们都不是“至仁”之人。他们一个投江,一个隐逸,并没有为天下百姓做出贡献。如果天下的人都是像他们一样,那么,国家还有机会强大吗?我们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认为,是不会被屈原拯救的。
那么,谁才是“至仁”之人呢?当然是孔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至仁”之人。他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无论是不是做的到,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他不会被自己的情感所限制,所以他会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是“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