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朝,中国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到了清朝,我们的印刷主要还是靠雕版,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活字在使用200次后,字模会因吸收烟墨中的水分而涨大造成字迹不清。无论是铜活字、铅活字还是木活字,都存在吸墨不足的问题,印出的字很容易缺笔少画。这个问题在五百年后被德国发明家的古腾堡所解决。古腾堡用亚麻油、松节油和炭黑混到一起,调制出油性墨水,一举解决了水墨附着性差的问题,这种油墨也持续用到20世纪。而他利用铅、锑、锡等金属,按照80%、12%和8%的比例熔成的合金所制成的铅活字,其着墨性能好,熔点低、容易铸造,凝固时收缩小,铸成的活字字面饱满清晰。而且,这种合金比例一直持续用到现代。
没有资料证明古腾堡的发明有借鉴到毕升的发明,在这不做探讨。用科学说话,晚了毕升五百年的古腾堡成了活字印刷之父。也正因为古腾堡于1450年发明第一台活字印刷机后,活字印刷才很快风靡全欧洲。
活字印刷术对思想交流具有革命性的事件是路德教的传播。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宗教改革不知是否还会出现,即便出现了,也根本不可能使西方产生启蒙运动,以及之后的政治制度向现代过渡。
欧洲的活字印刷启蒙了教育,带动了社会的变革。但这种技术一旦被国家控制后,就如后来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发明一样,将被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媒介。识字率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而提高,现代的审核制度应运而生,欧洲的书籍审查制度,也正是在古腾堡的印刷术普及后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