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在中学阶段,《傅雷家书》就已经被推荐为寒暑假必读书籍,但真正地读完整本书却是在大一的时候。坐在图书馆,捧着这本书,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位父亲伏案写着一封封给远在国外的孩子的家信,字里行间都是牵挂和叮咛。关心他的生活、学业,教导他如何做人,和他探讨艺术、音乐。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年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1954年傅聪离家赴波兰留学,之后开始登台演奏,成名,结婚生子,在此期间傅雷夫妇一直与傅聪以书信的形式交流,关注着他的生活,事业,婚姻,成长。
2.
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在一封封书信中表露无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父亲恨不得将所有的人生经验都给孩子倾囊相授,只盼着孩子能少走一些弯路。他时时刻刻不忘督促着孩子,可又担心自己对孩子太过严苛,有时心里也会悄悄自责。
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时时担忧着异乡求学的孩子。写信的时候,总是不忘嘱咐孩子,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合理的安排时间,比赛事小,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人际交往的时候,尽量保持真诚,大方得体,心怀感激,不要做“忘恩负义”之人;要先做人,再做艺术家;身处异乡更要时时刻刻心怀国家,不要做任何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3.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和一个长者对话,交流的过程,让人感悟良多。打小我们就知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学会做人。教育也是如此,真正的好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的知识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一个思想,心理健康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会爱人,也能得到爱的人。而傅雷正是切实践行着这一原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只有学会如何做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有问题终得想办法解决,不要怕动脑筋。这似乎是大多数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遇到问题了不应该逃避,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逃避是没有用的,问题始终会在那里等着你。不要一出现问题就逃避,逃避的次数多了,积攒下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最终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一般人的学习,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实际而学习。学习是为了应用,读书也是为了应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我们学到的知识不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那么我们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做事不要拖沓,该做的事情尽早做,这正是我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话。作为拖延症重度患者,每天都是拖延,后悔,拖延,后悔,就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自己责备自己,但是没有行动力的表现。老是心里宽慰自己,不正视现实,不狠下心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是拖泥带水的,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坏处。只有拿出勇气,强迫自己,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道理自己都懂,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开始实践。
对待家人,朋友,很多道理自己都懂,只是没有行动表现。其实自己心里在乎的要命,有时却要死要面子,强装冷漠脸,伤害了别人,也冤枉了自己。正如傅雷所说“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的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所以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要注意,不要白白惹人误会。
父母老是强调生活要有规律,其实不无道理。只有生活、学习有了规律,形成了习惯,才能长久的坚持下去,任何事情都是经过长久的坚持之后,才能有所成就。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忙闲得当,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休息的时候放松休息,学会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
无论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应该理智先行,考虑周详,认真地思考了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并确定是自己可以承担的,那么就可以大胆地去做了。坚持自己的决定固然勇气可嘉,但更重要的是不固执己见,能适当地改正自己的判断。
人都会有苦闷的时候,要学会适当地发泄情绪,发泄完了就要翻篇了,从之前的低靡中脱离出来。要学会独处,孟子说“君子慎独”,在人群中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自是不必做到孟子说的那种程度,但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静下心来想一想,不至于重蹈以前的覆辙。
傅雷一直坚持让傅聪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脑子里有想法是一回事,写下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写下来的过程,是对脑子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再造的过程,需要更精密的思维,所以写在纸上的东西一般会比脑子里空想的要深刻。
况且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思维整合的过程,将自己吸收的东西消化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既是写的过程,也是思的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牢固的思想体系。
正如张爱玲所说,一个老妇人也是充满生活智慧的,凭着她的生活经验也能写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她不会动笔记录,日子久了,那些曾在自己心头涌现过的哲理也就忘了,等到某一天有人将那些句子写了出来,还免不了夸赞人家真是有智慧的哲人,浑然不觉曾经那些句子也曾萦绕在自己心头。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怎么有系统;日子久了,那些萦绕在脑海里的想法也就放过去了,最终像老妇一样,岂不可惜,可叹!
很多人都苦于文笔不好,所以迟迟不敢下笔,但是只要你有丰富的思想,还怕什么表达不出来呢?所谓词藻华丽,文风特别,都是外部的修饰语,只要你有好的内容,即使文字质朴,平淡,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切中人心的文字,都是好文字。
4.
从小到大也只有在家长会的时候,碰着老师布置任务,让同学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本学期的情况时,才会完成任务般的写一封糊弄老爸的信,难得老爸每次都会在信纸背面认真地回复。
也许是沟通方式不同,所以对写信没什么特殊的感情,但认真地读完了整本书后,突然觉得当初的那几张信纸似乎也变可爱了呢。
经常听到有关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问题,像傅雷这样既关切又引导的模式,不失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好典范。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倒是经常与父母谈心,所以书中的关切之语,道理教诲,读起来都很亲切,只是书中的逻辑更清晰,文字更优美而已。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了几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批评傅雷的中国式教育,理想主义等等,其中有一篇是初中生写的,想法之偏激,下面有一百多个人点赞,很多没有看过书的人,纷纷表示没有兴趣再看了。看到这些,我不禁觉得有些难过,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一本书的确可以从无数个不同的角度来评判。但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读书是为了填补自己未知的区域,清晰自己模糊的区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扰自己的难题。读书是奔着吸收东西去的,具体每个人从一本书中获益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总会受到影响。读书是要辩证地读的,很多阅读法里面都强调读书时要批注自己同意作者的哪些观点,对哪些观点又有异议,这正是读者拓展自己的思维系统的过程。这也说明,一本书里面总有让人受益的内容,读者要做得就是认真地读完一本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果连读都没有认真地读,就轻易地给一本书打上叉号,未免太过草率。如果看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被差评了,最好自己亲自读一读,看看它本来的样子。
读在于思,思在于用,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不辜负这本书,也不辜负自己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