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时,因为几句话听不顺耳,意见不同,反驳先生,先生却一副自以为是又不容置辩的样子,实在看不下去,俩人呛呛了几句,争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
小朋友见状,立马转移话题:这道菜真好吃,爸爸做某某菜做得最好,妈妈做某某面吃着最香……气氛随之缓和,继续吃饭。
就要吃完时,小朋友要求:一会儿都要过来我这里!
奶奶笑着问小朋友:“来搞么事?要开会啊?”
“是的啊!”小朋友肯定道,那认真的样子逗得我们仨一起乐了:小朋友家家的,还“开会”,还是召集人!
说完真就拉着我和先生去房间“开会”。一进屋,小朋友关上门开门见山地说:“我是想说你们俩吵架的事儿,有时候妈妈说得对,有时候是爸爸说得对。”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保持中立,小朋友这次不像以前那样随时站妈妈这边儿。
哦,原来是这事儿啊,小大人儿要做调解法官!还以为他要跟我俩说有关他自己的事情呢——下午跟他商量他的一个事情,他立马就说“你们这么说太突然了,我得考虑一下”,还以为这会儿要讲这个呢,看来不是。
“你俩以后不要吵架了,得和好。”小朋友直接开解:这俩大人真不像话,不让人省心啊!
“怎么才算和好呢?”爸爸故意问,我在一旁看他俩一本正经的样子,乐得不行。“你俩握手、拥抱,就是和好了。”小朋友给出具体办法,我俩赶紧配合,和好。
“和好了还得写下来,保证以后不吵架。”小朋友看调解顺利,连忙拿过旁边的纸笔递过来给他爸。
“我们不用写了,记在心里比写在纸上更管用,写的会找不到,记在心里的不会丢。”爸爸认真地指指胸口说。
“那好吧!”小朋友没有继续要求,放回纸笔,对俩不省心大人的表现算满意,开门走出去。
奶奶见状问:“我也是家里的人,为啥开会不叫上我?”
小朋友认真地用奶奶听得懂的方言回答,温言软语:“奶奶,这个会呢,是针对在家里吵架的人的,想让他们不吵架、和好,你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没有跟谁吵架,这个会跟你就没有关系啊!”
呃,小子思路清晰得很嘛!
自从前几天他在跟我们探讨早上闹情绪那回事儿时说“妈妈做得不太对,可是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就惊喜于小朋友的“长大”——能认识到某件事的出现自己也有责任,这比之前只会怨别人这样那样的,简直进步太大了,这是认知上质的跃升啊!
今天居然还能冷静地作为旁观者帮俩不懂事的大人处理矛盾,调解争端,小朋友真的已经成长为家里重要的一分子啦!
这一点上,俩大人都要向小朋友学习,争取不让小朋友再操这份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