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没有特别解释之前,我是真没搞懂什么叫“思维迟钝”?毕竟就我背的教科书而言,“思维”大概都长这样——
在心理学里,思维是指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的内隐的认知操作或心智操作。#看不懂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打算讲
而这样一个定义和“迟钝”放一块,怎么看怎么不搭,完全可以发散成各种不同的解释版本,这让人怎么答?!
理性找茬的部分结束,回归到感性的部分。
为了能顺利答下去,我姑且把“思维迟钝”当作“‘想’的速度比较慢”来看待,具体的表现可能有:
吵完了架才想起能站得住脚的论点
理解一个新的理论概念(等)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要很久才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能力不过关,只看到表面
听不懂话中话,被讽了还不知道槽点
……
随便挑两个说。
用来吵架的
换个“文雅”一点的,我们说辩论好了。情景,你是辩手,辩论过程中对方辩手总能接住你的质疑,甚至还能轻易地把你堵得措手不及。
需求:能快速找到有力的回击点,让对方没话说。
训练方法:
不要脸就是练。没人生下来就能舌战群雄的,想要好口才也没什么捷径可走,你需要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在不断的对战中提高自己。
随时不忘“开脑洞”。临时反应固然重要,但更该靠的是你日常的积累,通常拿到一个结论有没有去证过真伪、拿到一个观点有没有想过正反面?你思考的习惯会开阔你的视野、让你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直接决定了你“临场发挥”。
看别人怎么做。不是逼你去看书背书,而是让你去学大牛们是怎么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你提了一二,别人却能说出你根本想不到三四五六,他们是从哪个点切进去的,又往什么方向发散了……等你习惯了,他们的思维就变成了你的,思考的速度快慢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理解、接受速度慢
在这个信息大爆发的年代,吸收不了新知识无疑是件可怜又可悲的事。
需求:提高对未知事物的理解、接受速度。包括但不限于课本上的晦涩概念、科学上的新兴理论。
训练方法: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虽然义务教育在填鸭,可是你不能也把自己当作死鸭子拼命填吧?这个方法让你效率低下,你就换个能让你高效的。
善用归纳总结。没事写个读后感,有空归个段落总结,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跟语文老师登门道歉,不然这些基础技能还是赶快捡起来吧。不论多晦涩的概念、多深奥的理论都逃不开几个惯用模式,如果你能找到它们的规律,那么也能大大减少你耗在它们身上的时间。
不要说什么多读书、多积累经验对“即时思维”效果不大,你脑子里没存货,还指望嘴巴里蹦出什么?
本文为33iq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