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学习《中庸》
在《朱子语类》中记载,朱子说:“須是且著力去看大学,又著力去看论語,又著力去看孟子。看得三书了,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就是说,要想弄懂《中庸》,首先要尽力去学习《大学》,然后努力学习《论语》和《孟子》,把这三部经典学明白了,《中庸》就懂了一半,不用去问别人,也不用别人去讲。
七、第一章:全篇总纲,纵论天人之道
1-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段,点明“天”“命”“性”“道”“教”等几个中国哲学的重大范畴。《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有千万种解释。较为通行的解释是说,“天命”指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赋”。这里的“性”,指人的本性。
很明显,这好像与孔子、子思本人,包括孟子所说的意思都不十分一致。我们就用孔子、子思和孟子的话,来看看这几个概念。因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庸》的根本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荆门一带出土的郭店楚简,有一篇被公认为是子思子所作的《性自命出》一文,开篇就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说的很明白:性是从命那里生出来的,而命又是从天那里降生的。而这个天就是后句的“道”。
再来看看孟子的解释。《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去做这个事,却做成了,就叫“天”,这个事就是天做的。或者说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始作俑者,那就是天干的。比如:今天刮风啦、下雨啦,谁干的?你找不到人,那就是天干的。这件事不知道是谁造成的,找不到原因,反正他来了,这就是“命”。比如说你感冒了,为啥?因为昨天吹空调冻着啦,这种能找到原因的,就不是命。
对这个问题,孔子本人也有说明。在《孔子家语·本命解》中:“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意思是说:从大道(天)里面分化出来的叫作命;在一个具体的有形的事物上体现出来的叫作性。打个比方来说:
太阳,太阳光,多棱镜,七彩光是什么关系?太阳就是那个道,即是天;而太阳发出的光就是命,多棱镜是个有形的物,阳光通过多棱镜就变成了七彩光,这个七彩光就是多棱镜的性。
本来这个命是一样的,是一,而表现在具体某一个具体人身上,可能就不一样了,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之分了。所以,《论语·阳货篇》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个“天”就是义理之天,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或者根源(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天厌之”“天丧予”“不怨天”“欺天乎”“天生德于予”的天);这个性是人类与其它生物不同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德性。“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上天所赋予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叫做“性”。
《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是和《大学》“八目”的第一目“格物致知”说起,是对格物的提升,是教你如何去格物,或者说是格物的方法。这也是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分歧的地方。
多说一句:为什么《中庸》开篇用一个“天”字?这就是儒家与道家、佛家的分水岭。儒家提倡的是入世哲学,讲入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所以到这个天这里,打住,不说了。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问事鬼神时,孔子说:不知道!整部《论语》,孔子也都是讲到“天”和“天命”为止,不再解说。而道家、佛家则是按出世的方法,探求那个天以外的主宰人类的力量。这一点,大家一定要了解。
“率性之谓道”的“率”字,指遵循、顺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顺着人的本性去做事叫做“道”。“道”的本义是道路,这里指一切存在物所依循并进行活动的法则、规则。万事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人类社会的道,是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人能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仁义礼智信的表现,而人类的道德理想,也就依此而建立。所以,“率性之谓道”就是《大学》“诚意正心”的方法。《中庸》前两句,告诉我们:修身的第一步,是要认识你身上那种先天的东西,就是“性相近”的那部分;第二步,是在生活中遵循你身上先天的东西的指导,克服“习相远”的那部分。
“修道之谓教”的“修”,指修养;修道就是学道;“教”,指教化(就是《论语》中,“庶矣,富之,教之”的教),意思是说,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人是有私欲的,也有气质方面的偏僻,教化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们追求正确的道德理想,确立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观念,并按照礼乐刑政等制度来加以修治,从而保持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认识人和事物的本性,并遵循这种本性去做人、处事。也就是紧扣《大学》的修身,讲修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