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川雅之与设计
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界代表人物。1937 年出生于名古屋。1967 年他拿到早稻田大学建筑学博士,同年成立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2000 年创立株式会社 Designtope 并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设计师行列。2012 年将建筑设计事务所更名为株式会社 K&K。
他涉猎广泛,积极活跃在产品、家具、室内、建筑和城市综合设计领域,是多领域设计大师。他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优雅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世界大奖,有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丹佛美术艺术馆等列为重要馆藏物永久收藏。
代表作包括:《黑川雅之的产品设计》(1993)、《反对称的物学》(1998)、《设计的未来考古学》(2000)、《设计曼陀罗》(2004)、《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2006)、《设计与死》(2009)、《素材与身体性(2010)。本文涉及的是写于 2006 年、在 2014 年出版的中文版《设计修辞法》。
黑川雅之认为,创作与作品之间的潜在联系是思想,而思想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物品来呈现。设计思想不是生硬的哲学体系,而是像溶胶一样富有弹性,漂浮并填充在瓶中。作品中所包含的设计思想就是溶胶颗粒,它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黑川雅之再次品读自己的设计作品,从中找出最具象征意义并且能表达中心外在形式的关键词,这就是设计修辞法。简言之,设计修辞法是从作品中萃取出来的设计思想。
在黑川雅之看来,他关于设计思想的写作是“名为论文的语言作品”,同时也在创作“由作品和存在为语言构成的论文”,“论文”和“作品”都是他对设计思想的探索,同时也是设计思想的表现。正是设计修辞法把互相联系的论文和作品综合起来,成为连接二者的纽带,如他所言:“修辞法是文字语言与外表语言之间震动的残影。”
02 设计的溶胶颗粒
在这部著作中,黑川雅之把“溶胶颗粒”一样的设计思想列出 50 个关键词,刻意强调它们不想西方的哲学体系那样从下到上构建起来,而是逐个填充渐渐增加密度。作为外行,我没有能力点评设计哲学或审美意识,更无从对比东西方的差异。作为读者,50 个关键词使人困惑,它们之间果真没有联系吗?作者为何以这样的顺序排列?我如何在页面之间翻来覆去试图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
以我目前的水平,不得不把这些关键词分类整合,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尝试总结回答这个问题:设计何以感动我们?我的分类也只是把思想相近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命名是为了方便和容易理解,不够严格准确。
A. 哲学之美
两周前我要参加一个聚会,往返将近两小时路程,我带着这本书出发了。翻看第一篇,读了“模糊”这一修辞法。聚会以聊读书和写作为主,参加者的年龄和职业差异很大,读书和写作的主题和方法也很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在认真倾听,这不正是所谓的多重意识和价值观的彼此交错么,我们不正是为了冲出个人单一理念而聚集在此寻找矛盾和进步空间的么?这么看来,作者虽然宣称本书是审美思想,不是哲学,在我看来它表达的正是哲学思想。我把这类似的修辞法总结出来,放在一起,有如下 11 个。
模糊:多重文化产生多重意识结构和生活方式,多重价值观交错,以对立且共存的方式孕育纠结和不协调,这种矛盾彰显了模糊的魅力,现代社会我们很难保持纯粹不变的价值标准,也只能以矛盾共存的方式认识和容纳世界。
破灭:只有经历从有序到破灭的过程,生命才能迎来绚烂的萌芽瞬间。
无序:人类潜藏毁灭与混沌的冲动,好的设计能满足这种破坏和反抗的原始情感。其实,看上去不合理的具有合理性,看上去不合规则的遵循规则。
飘忽:这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倍卷入一种巨大力量的事物中,享受环境的自由自在。
虚无:这是日本的美学意识,对变化和消逝特别敏感,对死亡和轮回有根深蒂固的美感,脆弱之美。
偶然性:计划为改变而存在,现场的有趣在于突发事件。要想方设法激发偶然,这种偶然使人触碰真实,接近自然的哲理,从而产生更有创造性的作品。
两性兼有:生命体是循环的过程,只有在不安定的环境中才有创造,才有乐趣。将对立的两种特性矛盾的呈现出来,通过带来不安,挑拨生命,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此处和彼处:在时间上此处是现在,彼处是某一刻,现在不是某一瞬间,而是含有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空间上彼处蕴含在此处里。
特殊与普遍:在普遍之海里,有一种力量试图冲出海面,与埋没相对抗,这就是生命,而在普遍的影子里,也蕴藏着特殊。新事物刚出现,往往是特殊的、有名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则趋于普遍、匿名化发展,而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创作方向就是朝着特殊和著名而努力。
From In:欧洲城市外观是价值,内在是附属,但日本城市截然不同,从内部角度获得灵感,以住宅为出发点,观察庭院、外部街道、远处的山乃至世界的角落。
内与外:西方建筑由于墙壁而产生严格的内外差别,日本的家居、柱子及四周散发的气场连绵不绝,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与外部的界限。
这些修辞法并不相互独立,甚至有些之间紧密相连。比如,“破灭”和“无序”都强调无序感,而无序背后是有序,破灭之后是萌芽;From In 是从内部观察世界,而“内与外”强调了日本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接,二者只是侧重点有稍微差异。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文化,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黑川雅之先生所表达的这些理念,并联想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物极必反的思想。但中国和日本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死亡的看法。很多年前读《雪国》,看到叶子坠楼而死,就连死也是美的,使我大惑不解且印象深刻,无从想象在惊吓中如何去欣赏如秋叶之壮美的死亡。正如在“虚无”这一修辞法中所说,日本的审美意识对死亡和轮回有根深蒂固的美感。
B. 建筑之美
并不是说只有建筑才有建筑之美,建筑就没有哲学之美。我取这个名字,是想直接表达作者的关键词与建筑或设计关联密切。黑川雅之是终身建筑人士,他读的是建筑学,设计也有很大部分都是建筑作品,所以关注建筑本身是绕不开的话题。
环境与物:物与环境互为背面。物给人以某种气氛,具有环境性;当物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形成周围环境。
家具化:日宅中的地板相当于西宅的桌椅和睡床,因此日式住宅本身就像巨大的家具。
墙壁与梁柱:欧洲建筑多为壁式结构,墙壁是隔断工具,阻止外敌入侵;日本建筑的梁式结构由来已久,源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没有窗户和房间,只用拉门暂时区隔,不能保护隐私,却能使内外空间相连,获得自由,让人心安。
气场与间隔:人与物自身都散发着气场,感受着对方气场的同时,又保持着适度距离,共同生存。物品的设计也是对气场的设计,气场和间隔都是表现物与空间的一种方式。
土间、地板和家具:家的原点在于土间,令人心安的地板或家具由此而生,而这样的历史又带来日本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居住文化。
构造:“部品化”是物品可以分解的零件与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完成集合之间的组装,那么构成单位和组合方法和组成方法就是设计的灵魂。
群落:整体构造由个体参与而成,不具有整体性;个体不从属于整体,具有自发性。这是一种不同于“先决定整体风格再选择同一个体”的方式。
力量的视觉化:触觉是可视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力量的流转,从视觉的这种综合性为切入点,力学逐渐渗透到了美学领域,美与合理性、形态与功能性之间潜藏着协调感,在人们内心有共通的、本能的感觉。
风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探求一种能够表达自我的风格,每个人的作品则阐述着这种风格,风格是没有你的名字也留有你的痕迹,别人一眼便知这是你的作品。
欣赏作者精选的设计作品,我最感到惊喜的是眼镜 HK 系列“喋喋不休”和万字灯箱。因为它们是使用者可以自行拆卸和组装的,使人有动手的欲望和趣味。如我所愿在书中找到了黑川雅之的理念,他用“构造”这一修辞法来表达,而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二次大战期间,人们制造的wheelie吉普车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吉普车的独特构造,无论任何情况下,吉普车都可以冲到前线作战。车身小,构造简单,战士可以当场组装。当吉普车严重受损时,集合三量吉普车的零件就可以重新组装一辆新的吉普车。
大概是出于“构造”的思想,黑川先生设计的很多作品都可以让普通使用者能够拆卸和安装。他确认为,这是日本文化的缘故,由于住宅的“临时性”性质,致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考虑。这一思想在他的呈现手法“折叠”和“堆叠”中也有说明。
但日本人未必是原创。中国古代的木质器具,小到椅子,大到房屋,没有钉子,却异常坚固。这是榫卯工艺,凸出来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卯相契合,木头和木头就连接起来。到了现代,材料愈加丰富,塑料、橡胶、合金等,其实能更好地发挥这种榫卯技术。
C. 几何之美
几何研究的是空间结构、性质和关系,空间是人类生活和思考的重要维度。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了解和交流关于物体形状、位置、大小和面积的信息,人类逐渐积累和抽象形成了几何学。
几何为什么美?我觉得美在规则上,尤其以对称为特征的规则。轴对称、中心对称乃至任意角度的对称,产生平衡感。爸爸曾经讲过他的一个梦,和对称有关。他在梦中看见爷爷的灵堂前,右边摆了一盆花,地上还有一盆花。他说,两盆花要对称才好看,于是把地上的那盆花放在了左边。这个梦被爸爸用来预言他的第二个孩子是女孩,也就是生了我姐姐后,我也是个女孩。以梦预测生男生女,是民间的无稽之谈,但这种对称思想却深入骨髓。由此,当我们看到几何图形,也会感到无来由的美。
数学形态:圆锥形和纺锤形都有看似危险的尖端和看似平滑的圆形;圆锥给人的感觉更稳定,而纺锤形则更柔和圆滑。或切割,或延展,均可得到不同的形态,虚虚实实相结合变得更丰富。
椭圆:椭圆是将圆形微曲过后得到的图形,有种从完整过渡到不完整、即将崩溃的感觉,这种扭曲表现出来的纠结和抗衡制造了美感,却保持变形前的记忆,以残像的形式潜入内心,似乎想回到过去。
球的碎片:球形代表着神、真理、数学以及自然。球形碎片仿佛是对完美球形的反抗,同时却保有球的形状,潜藏着破碎前给人的印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卍字:由有几何图形设计而成的一般都具有合理性。万字彼此错开又相互联系。
圆环:圆环的特殊之处在于贯通内部的循环空间。空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像隧道一样自由穿行,也可以像圆环一样首尾连接,而气场就在这种连续中循环往复。
螺旋:螺旋的特性是不断循环,并不断变化,它的有趣之处在于把圆环切断,再与另一个切断的圆环连接而成,可以表示时间从过去到未来,从此处到彼处的无限轮回。
几何图形自身再美,也无法震撼每个人的心灵。更美的感觉,是人类赋予这些图形的意义。最典型的代表当属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圆之夜,必定是团圆之时,而那些悲切凄凉之事,都发生在月缺的时候。因此,圆形和球体就代表了完整和美满,而更多的几何形体也诞生出更多的意义。黑川雅之的设计中,运用了很多弧形、椭圆和其他,他用形状来表达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记忆。
D. 触感之美
有人评价黑川雅之用“生命和性”来表达他设计的永恒主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吸人眼球的评价,不够客观。性是任何艺术家都绕不开的话题,包括设计师、作家、画家等,甚至还有社会学家,黑川先生也不会例外。但我认为他的关注点在于生命和自然相融合,他的设计理念处处透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礼赞。
比如我在这一部分选出的这几个修辞法,他永远强调“感觉”,这种感觉不是视觉,而是全部的身体感觉;这种感觉不来自于物品形态,更来自于素材。
素材感觉:人类需要用全身器官去感知事物的存在和所有准确无误的信息,包括温度、重量等属性的感觉,不同素材展现了不同的美感。
身体感觉:技术发展使人们过分强调视觉,但性能再高的数码产品都无法传递身临其境的感觉。人与物之间的交流要凭借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无法分割的全身感受去进行。
生命触觉:通过设计产品形态和选择素材来模仿生物,找到潜藏在人类记忆深处与肌肤相触的感觉,并使其停留在手心,感受言语无法表达的喜悦,甚至进行更深的交流。
恋物情结:人造品为强化人的身体机能而生,它们与自然生物存在形式不同,他人使用或闲置时便有不协调的异物感,由此产生扭曲的审美意识。
手心感觉: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感受物品的存在,而手心的触觉能感受到最细微之处,有些设计就以手心的感知为交流重点。
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互联,而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线下相见。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却并不能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对方。假如通过摄像头,你能看见下雪,甚至能听见雪窸窸窣窣落下的声响,但你永远无法伸出手,让雪花轻盈地落在手心,化作一小滴凉凉的水珠,你获得不了这种感觉。
我想,互联网也是反自然的创造,人类终究还是愿意回归自然,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而当我们触及产品,邂逅基因记忆中与自然肌肤相触的感觉,也美妙无比。
E. 自然之美
而在自然中,又有哪些美存在呢?黑川雅之说,没有不美的植物,动物也是如此 。有些生物看上去很奇怪,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别样的美。就连自然界中的花,即使凋零,也会展现另一种美。
模仿自然:在大自然中没有不美的东西,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妄想支配和反抗自然,毁灭自然规律,同时人类又不断模仿自然之美。
灯光:灯光是光,目的不是照明。在人们意识深处,它是火焰的记忆,走近便觉得心中温暖,踏实,这种感觉也存在于人类基因中。
逆光:逆光的作用在于创造阴影,人和物周围出现微暗的边缘并闪着光芒,而人和物却比较模糊,造就出朦胧美。
影:并非通过色彩和形态传达事物的存在感,而是超越视觉,当材料的触感与影子的朦胧感融合在一起,便可以捕捉若隐若现的美。
我把光和影也归入到自然之美,是因为最初都来自星辰日月。我们现在看到的灯光,有一部分记忆来自于火焰,而关于火焰的记忆又来自于太阳。所以,有时候我也在疑惑,光影是自然还是人文?或许兼而有之吧。
F. 人文之美
我不知取个怎样的名字,才能概括这些修辞法,权且用“人文”二字来表示。它们潜藏在记忆里,不太容易发现,又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绪。
戏法:像骗局一样,不表达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而是对事物进行加工和创新,通过打破宁静的感官刺激,辜负人们原有的期望和认识,从而唤起内心感动。
记忆与梦想:人的记忆深处保留着生命成长环境带来的潜意识和隐性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包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梦想,在时间与空间模糊又广阔的范围内生活。
内涵丰富的极简主义:看重素材本身的丰富内涵,用全身心感悟蕴含其中的历史和信息,保持和简化原有形态,尊重自然本来模样,即,删减使内涵更丰富。
黑色豆腐:豆腐质地柔软,外表婀娜,白色简洁。模仿豆腐模样,错开某处的原貌,表达出抵抗意识,这种神往与拒绝形成复杂的情感,以及逃离秩序的美感。
素材记忆:设计的外形和功能与生产性及价格有关,但自然素材经过时间、阳光和空气的磨砺后,蕴含着素材本身与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特殊记忆,从而变得更美,人也因DNA中的素材记忆而感动。
杂物:杂,混沌而又丰富,人们对它持否定态度,因此而非常有趣。用它象征孕育生命的原始海洋,使人们从思考的原点出发,从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正如作者所言,交流不是为了传达,而是为了激发思想。这些修辞法不是为了告诉你,设计是在表达这样的思想,而是为了以这样的关键词和语言,使你有所思考,有所感动。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共同的记忆存在于人类基因中,且将继续延续。
G. 呈现之美
这一部分的关键词都是动词,或可以当动词来理解,是黑川雅之在设计中的常用手法。我把它们作为呈现的过程集中在一起,随设计师一起去创造。
怎样理解创造?作家、画家和设计师一样,都认为这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写完书稿,作家的创造结束了,读者在阅读中继续构建这部作品。“如果设计是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交流媒介,那么设计就不仅仅在与表达设计师单方面的思想,应该同时刺激使用者的想象力,通过设计与使用者在思想上共鸣。也就是说,通过设计产品让使用者也成为设计者。”
转换:具有不同含义的材质与形态逐渐变化,重点在于变化过程中带来的惊奇和感动,吸引人心超变化的另一端移动,这个连续过渡的过程会产生美感。
负创作:创作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去除内心既有概念和过度思考的过程。负创作是在人类生活经验和基因记忆的矛盾中探索本质,回归真实状态,以删除的方式最小程度表现物体存在意义,略显沉默,但更能激发想象力。
折叠:表达的不是拆卸、移动和组装方便,而是物体本身可以随时出现和消失的状态,这是原生态和自然的美学意识。
原型:强调被创造的感觉,抛去刻意创造,任由形态滋生。与事物本身对话,不停回首它原有的样子,明确其存在的根本,挖掘深刻含义。
堆叠:这是由生活背景诞生的理念——日本住宅的临时性本质。各种工具的可移动性、可收纳性,以及折叠和堆叠。
颠倒:因为不同而使人惊讶和感到有趣,程度轻的颠倒是一种幽默,程度重的颠倒则表达叛逆。而日本文化中颠倒又因与死亡相关而被忌讳,在设计中表达对既有认知的反抗。
反转:环境和物互为反转。人居其外则为物,人居其中则为环境,采用反转,使物显露于外则成环境。
当我们用设计师的呈现手法来理解那些被称为作品的东西,感觉一切都变得有趣。观察熟悉的物品,发现设计师的一个小戏法,是否就像童年找到了躲猫猫的同伴?
H. 性之美
即便是在开放的欧美社会,人们也很难正面提及这个话题,更别说中国、日本这种含蓄的东方国家了。从未考究过岛国动作片为何影响巨大,但把日本、性和不可说的鄙视感联系起来,着实不公。黑川雅之的作品中,与性相关的并不多见。
国人也羞于谈性,与之相关,便是低俗。真若如此,世间便没有圣人,也没有神祗,因为人身都有这些原始欲望。古希腊的传说中到处都有这种故事,西方的壁画到处都是裸露的生殖器官,而活生生的人更逃脱不了这些需求。
性的记号:性是人类的重要部分,人们却选择沉默。但性欲、食欲、自私、征服欲等原始欲望正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设计中体现出与性相关的话题,要摒弃淫靡感和不适应,可以幽默、清新、知性和诗意。
阴茎的黄金比:勃起时,阴茎的周长和长度相等,这其中隐含着美学和谐。
黑川雅之认为,社会愈加文明,人们越要回避和隐藏原始欲望,而真实情况则不然,于是艺术和设计就有必要挖掘人类的本质。
03 美是未来通行证
以上 50 种修辞法,是黑川雅之用来表达思想和作品之间关联的关键词。正是因为这些美,设计才使人感动。为什么不是真,也不是善?
人类社会只能向前,无法倒退。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出现,人类世界开始让步给机器人,包括“真”和“善”的部分。同时,开放社会,人人都必须以“真”和“善”为出发点。唯有“美”属于精神领域、情感领域和创造差异的领域。
美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黑川雅之在书中多处引用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Tanizaki Junichiro)出生于1886年7月24日,死于1965年7月30日。他是日本近代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细雪》、短篇小说《刺青》、评论集《阴翳礼赞》等。他的奇特人生中写下了几十部作品,始终在构筑的文学世界中捍卫美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在丑与恶中寻找美的存在。因此被称为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人物。黑川雅之引用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追求唯美的认同,哪怕是阴影,也能从中找见美的影子。
设计师,正是美的创造者。大师,也是一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