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断断续续读过沈从文的散文的,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也许他看出了我最近这段时间的浮躁,希望我读些质朴平和的文字,控制好自己的心。我读了又读,向喜欢旅行又喜欢涂涂写写的朋友推荐《湘行散记》,人们对故乡的感受始终是人生意义之一。
我做读书笔记时曾隐约暗示过,湘西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因由是那里有山有水,正如作者所说的“河水深到三丈尚清可见底”,毗邻贵州四川,少数民族文化十分吸引人。我始终觉着自己不是读纪实小说的料,对从文先生的“定位”拿捏得还是略微飘忽。但湘江的“湘”和旅行的“行”终究还是扣我心弦的,当看到《湘行散记》这样的字眼,内心在死寂中又生出了许多贪婪。于是在阅读时时常与自己的“铁皮船和竹筏生涯”对号入座,反复在地图里查看湘江、沅江和辰水等河流的脉络,甚至将桃源、泸溪、铺市和辰州等等地点在地图里分个上游下游,在箱子岩、鸭窠围和骂娘滩等地反复重现与激流搏斗与平水拥抱的壮烈。
这一切,我从沈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他所谓的从湘西大地里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这些与时局密切相关。我对时间还缺乏热爱,志向亦清如沅江水,清可见底却什么也没有。如今读这样的文章却是有些许庆幸的,毕竟心无琐碎“沉淀”,“走到哪儿算哪儿”也算是阅读最惬意的状态了。省亲是行文叙述的主线,分别采用书信和叙述两种题材,作文还算十分的生动,尤其多情是难能可贵的。这里边决然不止是情情爱爱离恨别愁,作者对故乡的爱的深沉方是它的妙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时局可能改变一个人,但对故乡的热爱永世不变,并且以后漂泊的生活必然也始终在故乡这个主题里,正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结。
读这样的书对时间感和地理方位感的要求特别高,看似细腻琐碎,实则逻辑体系十分完备。倘若你也像我一样有过类似经历的生活,读起来会更鲜活些。当然,不论视角如何精准文字如何犀利,所能记载下来的不过十之一二,这还不是指“发生”的十之一二,而是所记载的这些“发生”里的十之一二。未曾亲自去体会激流与吊脚楼,很难体味其中的酸爽。这或许正是如此多的人钟情于偏远湘西山水的缘故,趟能按照作者的路线重走一遍,以凤凰古城为终点,其它的山山水水就都失色了。
都说这个世界上有三个凤凰,一个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凤凰,一个是沈从文笔下的,另一个则是在沈从文表侄黄永玉的画里。记得初中时候,看了一套沈从文小说集,对湘西的风景早有神往,当真是美得很,看了这本沈从文回乡所写的散文集,当初脑中勾勒的风景,又一次美轮美奂地清晰起来,实在是美得紧。想来也是,谁的故乡不美呢?故乡二字,本身就美得很。你我都可以也愿意这么骄傲地对他人言:如果要读诗,来这里便是,这里可比诗美多了!
集子中另一部分是沈从文在回乡旅途中写给张兆和的信,民国时候,有位写情书高手朱豪生,情书写来让人拍案叫好,读了沈从文的情书,我却更觉精妙。朱豪生的,我们会觉得情书应当这么写;沈从文的,则会让我们醒悟情书还可以这么写。沈从文的文字有种至纯至朴却出其不意的效果,娓娓道来十分受用,特别是去外物的结合,实在高明得很。印象深刻的是信中将被风吹着的烛光,形容成知道自己要写些害羞的话,所以在害羞得晃着,后来又说,要说些体己的话,不叫蜡烛知道,就吹灭了。
沈先生对三三的那份依恋,令我动容,不由浑身酥软,感慨至极。如若有人写这样的文字给我,我一定爱的发狂。 时光慢下来,只能靠一字一句的文字表达,没有及时通讯,才更显珍贵温情。 顾城说:“遥远的地方是美丽的,因为它只存在于你心里。”所以当三三问起沈先生你写的湘西真不真时,沈从文先生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写的湘西美不美。托尔斯泰也说:“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湘西美就美在它的纯粹朴素,简单真实。在这里,水手,妓女无不散发着纯洁的光芒,很难让人想起文字所发生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战乱岁月。同鲁迅在《故乡》中无法说出故乡的佳处,感到悲凉起来。不一样的是沈先生明白自己用任何言语赞美故土小河都显得蠢笨。沈先生的故乡是寄居着诗意和梦想的回味无穷,是一切美和爱的来源,是无论失意或者得意时都可以止泊凭靠的心灵寄托。
朋友说你只管去读,不要记笔记也不要多想,可我没做到。之后又去百度了三三和二哥的那一切。 三三出身苏州书香门第,却似乎践行着清教徒式的人生观,坚持朴素、简洁而有序的生活方式,并认为简单的生活才是合乎道德的生活。她爱恋的是早年在上海给她写情书的那个未受城市文明污染的纯真而质朴的“乡下人”,或者说她爱恋的是沈先生书信和小说里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 在三三的心灵世界中,日常生活应该最大限度地简化,而生命世界应该最大限度地丰富,人应该更加本色而自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其实也是在沈先生在《边城》、《湘行散记》、《长河》等多种作品中反复表达的主旨。 于是有了后来五十年的不解,争执和失望。有幸读到最初的他们,已经足矣。
“我不想就睡,因为梦无凭据,与其等候梦中见你,还不如光着眼睛想你较好!”。“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支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湘行散记》是沈先生三十出头时写的,与故乡阔别十七年,从前当兵时所经历的种种如今以一个文人的眼光看去,有了思考,怀念和强烈的热爱。好喜欢这句:“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扛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寂寞的钉鞋声。”对比雨巷的幽怨绵长,这个实在活泼有趣,以为高出戴望舒的雨巷。身处那样的年代,但凡有思想的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沈先生也是,“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沈先生笔下,辰河的水手、两岸的人们认真的生活着,但对自然毫无怨言。如今这种不妥协正在日益改变着自然,因了自然的慈悲和赐予所有的简单的幸福越来越少了。人们越来越怀念,却不会改变前行的态度和方向。“到一个新地方,住在棚里闲着,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饿得起,一见别人做事,就赶快帮忙去做,用勤快溜刷引起头目的注意。直到补了名字,因此把生活又放在一个新的境遇新的门路上当作赌注押去”这是粗人虎雏的做法。从文先生认为“我不看重鼻子,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在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瞭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我愿意好好的结结实实的来作一个人,可说不出将来我要作个甚么样的人。因此一来,我当时也就算不得是个有志气的人。 ”沈先生文如其人,踏踏实实一路走来,读书、写字、思考,体察民风民情,然后把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虎雏在任何时候下苦功融入一个新环境。一个靠头脑,一个用手脚。、“照习惯说来,凡为一切药物治不好的病,便同“命运”有关。”这句我喜欢,不可为事即为命运。
从我十三四岁接触沈从文的书,感觉绵绵密密不过日常生活,好没意思,如今四十多岁,再去读一遍,只觉绵绵密密都是情怀,如诗如画。人生最难的或许是保留初心,不至麻木,永远仿佛第一次打量这个世界,处处都是精彩。问佛祖为何大笑,叹众生何其幸也。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心为物役,失去了欣赏清风朗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