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看《王阳明 一切心法》。前两年听到王阳明,觉得高山仰止的,觉得他的心法,一定不容易学好。0今年年前,在同事那看到他有这书,翻看了一下,是现代人写他的,于是就借来看。“书非借而不读”嘛。
一页一页看去,写的是王阳明的历史故事,有时也穿插他的学术和心法。有的懂,有的不懂。
昨天看到一段 也是懂非懂的:
所谓穷索就是住,所为不穷索就是忘。君子之于天理既不该穷索,也不该不穷索,是为,勿忘勿助。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虚室生白——这是庄子的话,像一个空房间一样,智慧就会油然而生,人与道就会相通。
这话看上去玄而又玄,其实也是朴素的解释。庄子生当战国乱世,所以他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分子怎样才能够不同流合污,又能保全自我?最重要的还能心安理得。于是他发明出一套务虚的人生哲学,最形象、生动的阐述莫过于《山木篇》的一则故事。试想乘船渡河的时候,有一只空船撞了上来,这个时候就算急性子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撞来的船上有一个人,这边船上的人自然会喊着叫他把船撑开。如果喊了一声,不见回应,再喊一声,仍不见回应,生气或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人或没人。人如果能“需己以游世”,还有谁能够伤害他呢?
“需己以游世”就是教人要像那只空船一样,就算威胁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你。儒家以用世之心吸收了庄子哲学,认为只有“虚己”才能够与天理相合,而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自然也就会看淡一切得失荣辱。
这是不是所谓“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事做事,缘尽即散。
看书本上写得很好,但对应到先是生活和工作中,能有这样的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