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问题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语言,重点是妈妈们能不能读懂这种语言。如果我们可以读懂孩子行为问题所表达的语言,这便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机会、一个路径,甚至是一个优势。
为什么父母们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但孩子就是说了不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只是去做了孩子表面行为的打压,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力并没有被看见和被满足,当孩子的行为被打压后,这个动力就会被压抑起来,只要这个动力还在,那一定会找机会再一次出现,如果压制得非常严重,时间久了,就会代偿为另外一个行为问题,表现出来
那我们所说的孩子做一件事情那个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心理现实“,是说孩子的内心真实体验到的现实,比如孩子捏了一个西红柿的时候,他的内心在那个瞬间体验到了一种掌控感和可胜任感,这就是他的心理现实,他是无法理解成人世界“浪费”这个词,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讲,他还没办法区分内心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捏西红柿的时候我一下觉得我很有掌控感,是我的巅峰体验,但你突然来指责我浪费,这和我的内心体验是完全冲突的。
父母作为成人有一套”成熟的道德主义“,但如果脑子里只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而忽视孩子的感觉,用浪费来责备孩子捏西红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感觉挫败,感受到被否定,自己这么去说这么去做是不合适的,甚至会有一种羞耻感,那他的自我就会是向内收缩,而不是向外扩展的,他会更加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难以出来,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失联的。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去面对孩子这些,在我们眼里不合适的行为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词,“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产生一切积极正向行为的基础
什么是安全感呢,是当孩子的内心体验,和他得到的现实反馈,能达成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1.肯定他的内心体验
就是先去跟孩子say yes,像镜子一样正向地反馈出孩子的内心体验,而不是第一步就去否定。
孩子捏了西红柿,妈妈可以说“你可真是个大力士。“妈妈用语言说出了孩子心中的体验,这是产生联结的,也强化了孩子心中”我是一个特别有力气的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这的这个感受是被接纳和被认可的,以及我是可以表达出来的。
2.转化成他的优势
孩子的行为问题,他的背后都有内在的某种动力,才去通过这个行为去呈现,所以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转化”,把这个动力从问题转化为优势
还说这个捏小西红柿的孩子,妈妈可以说:“哇,我的宝宝的力气可真大,我们的大力士可不可以自己去把手瓶拿起来喝掉呢?”从此他可能真的变身成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宝宝。
我们要把孩子内心世界的愉悦体验带到现实中,在真实世界同样能去获得愉悦。
3.给他界限
最后要来到现实层面,就像很多妈妈说:“我不能去纵容孩子一直捏西经柿啊”!当然,当我们缓解和转化了孩子的内在动力之后,那么这个问题行为的驱力也就降下来了,这时我们就能去谈这个行为的界限,于是妈妈可以说:“现要我想告诉我的小大力士,这个小西经柿呢,是妈妈和宝宝都很喜欢的食物,捏烂了就没办法吃了,所以我的小大力士以后可不可以去捏弹力球,或是去扔沙包呢?”妈妈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同样能带给孩子控制感,又很积极的行为上去。
总结一下,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问题而简单粗暴地去打压,而是去通过关注孩子的心理现实,强化孩子内心积极的感受,进而把这个积极的感受,让孩子学会在现实层面用积极的方式去实现。
孩子不喜欢学习,就想玩怎么办
如果说一定有一种父母会养育出健康的孩子,那我一定会说,是好玩儿的父母
孩子爱玩其实是正常的且重要而必要的。
首先,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是他们将内在的想像和情感投注到外在活动的过程。比如孩子玩老鹰捉小鸡,扮演老鹰,他内在全能的想像感觉自己真的是一只老鹰,他会把自己的一些情绪释放到这个玩耍当中,用他的内在能量呈现出一只非常有张力的一只老鹰,这种体验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是扮演母鸡,会有保护弱小的体验,如果是小鸡,会有躲避危险的体验。
第二, 好玩儿的父母会跟孩子开启一种很流动的模式,叫做假装模式。比如小一点的孩子,他拿水枪突然冲出来打爸爸,会玩儿的爸爸就会假装应声倒下,孩子这时就很兴奋,他在玩耍的层面就觉得自己把爸爸打死了,但是他又知道爸爸不是真的死,那在玩耍的层面他又觉得战胜了爸爸。那大一点的孩子,这种游戏就变得很象征化,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开展一个什么样的比赛,孩子都会在这样的游戏中释放情绪,以及进入不同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的人格变得灵活富有弹性,体验到不同的特别是复杂的情感。
为什么说体验到不同的情感这么重要,我来举个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所谓的“直男”,他们只有简单的情感,任何事情直来直往,谈恋爱上来就直接说自己的条件,工作中同事也没办法跟他轻松地开个玩笑,这样的人就感觉很无趣,因为他体会不到复杂的情感,他的体验里面就没有,说白了就是他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去玩儿。就是缺乏我们刚才说的玩耍模式,我来描述个画面啊,比如孩子到五六岁时,他的身体会进入到一个跳的节奏,我记得我儿子那个时候走路都不会好好走的,他要跳着走,我们去公园,明明有平坦的桥,他就一定要从那个水面上的石敦上一个个跳过去,要么就爬到山坡上一下再从我们前面冲下来,我们就被吓一跳,他就更开心。但我也看到一些父母会严肃地跟孩子说:“走路就要有个走路的样子,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孩子一下就变得很规矩很严肃,但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无趣刻板,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创造力了。
第三、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为什么看上去就是有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开心呢?可能是和自己本身的经历有关,比如父母自己小时候就是不被允许玩耍的,就是被很严肃对待的,所以父母要觉察自己的这个部分,要让自己先去放松,允许自己能去玩耍,才能和孩子到一个同频的位置。
第四,我们鼓励孩子玩耍,也并不是就不注重孩子学习,因为玩耍和学习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孩子的学习,就是从玩耍开始,我们都希望孩子爱学习,但首先得让孩子觉得这件事好玩儿,他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孩子成长最大的一个动力就是好奇,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都是从外在感官的兴趣开始的,但如果这件事变成了大人总是逼着他去完成任务,很快就会变得无趣和压力山大,从而厌倦烦躁。
具体怎么做:
第一,我们可以去观察孩子喜欢玩儿什么,这其实就是他内在动力的体现,每个孩子真的是有自己的偏好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个足够允许的空间、和可获得的资源。
第二,我们要从玩耍的角度去发挥孩子的优势,注意不是父母的优势或需求,比如你觉孩子会背古诗,很兴奋,特别喜欢让他当众表演,此时满足的是父母的虚荣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满足的体验。
玩耍中找到孩子的优势,我们一定是从孩子出来,就是这件事满足的是谁,是在探索和发现谁的优势,妈妈一定是跟在后面的,不要跑到孩子前面去,让他来带领,而不是你来主导。
第三,让学习变成一个游戏。游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为就是它只存在于这个游戏的过程里,大多家长无法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就是成人们只能看到结果,而不去看过程。
比如说现在要期末了,大多家长会关心也会问,“能考多少分啊?又进步了多少分啊?能排第几名啊?”但又有几个家长会撇开分数,去问:“哪个部分的内容是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啊?你最喜欢学第几节啊?学什么的时候你最开心啊?”当你永远不去问,孩子也永远不去想这些的时候,他离学习的兴趣就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也开始整天盯着分数,开始觉得学习真的不好玩儿,怎么可能不厌学,即便现在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又能持续多久呢?
很多父母会问“分数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我想说的是,人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这个发动机是要转一辈子的,不是小学转满多少个一百分就结束了,初中,高中,大学,考研考博,就是到我这个年令还在创造,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现在多少分,而是让他有持续的动力,而只有玩耍是能持续一生的动力。有这样一个充满动力的过程,自然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总结一下,当你斥责孩子只知道玩的时候,给自己按一个暂停键,去看一下,这其实是发现孩子内在动力的好机会,我们每个家长不仅想让孩子学得好,更想让孩子学得充满动力,这个动力恰恰就是保持一颗玩耍的心。
孩子懂事真的好吗
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说妈妈我有些难受,妈妈就会来哄一哄你,孩子会接收到,就算我有不好的感受也不代表我是不被接受的,我仍然可以去被关心,但如果相反,孩子一说自己不舒服,妈妈就很烦躁,会说:“我都这么累了,你还来烦我,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啊?!”那孩子就会知道:“我难受了我是不能说的,我只有表现得很好,很开心,很懂事,妈妈才会高兴。”于是他就开始变得很懂事。
懂事的孩子会让人心疼,因为他压抑了自己的需求以迎合大人的需求
作为一个孩子,他一定是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当然是有的对不对,但当他把这些感受和需要都压抑起来之后,时间久了,就全都变成了委屈和愤怒。
孩子这么做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什么意思,孩子天然就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的,但由于孩子没有自然而然地得到,孩子就得先去表现得很好,让父母满意让父母高兴,父母高兴了就会对自己好,自己也就得到关爱了,孩子这么绕一圈,得到的只不过是他本就应该得到的爱。
心理学家温尼科物提出一个词叫做“假自体”,这是一个为了顺从环境而发展出来的自我防御的虚假外壳
这个外壳,就是为了保护里面真实的部分的,那既然孩子有真实的自我,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表达真实呢?因为表达真实的自我往往对孩子来讲是危险的
比如一个男孩子,他告诉妈妈:“我不敢一个人走楼梯,因为我害怕我胆小。”妈妈会严厉地告诉他:“你是男孩子,你怎么能害怕呢?你不能害怕,你要勇敢。”那这个害怕的真实的自我是不被接受的,是被否定的,那只有再缩回去,要表现出一个勇敢,坚强,懂事的样子才能被喜欢,但是他内心这个害怕的孩子不被接受时,那个害怕的孩子就永远长不大,他也只能用一个虚假的坚硬的壳生活着,慢慢地这个虚假的壳反倒成为了他最熟悉的样子,他也很难去找到真实情感的连接。
所以当很多妈妈问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不再胆小”的时候,我都会告诉父母现在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去害怕孩子的胆小,当你给这个胆小一份接纳时,他才会变得胆大,而不是假装着像一个成熟的大人一样什么都不怕。
要知道,虚假的外壳是没有任何能量的,会让这个人变得越来越空虚和虚弱。特别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小的时候像个小大人,他是在消耗作为一个孩子的能量,而内心那个虚弱的孩子长不大,到成年后反倒会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和“不懂事”这种定义和标签经常同时出现的和个词是“你怎么这么自私?什么事只想着自己?”对于是一个小孩子来讲,他就是自私的,他从生下来开始,就得拼命地吃啊、获取关注啊,才能让自己活下来,只有当他被充分满足了,他的内心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才会变得无私
我们会看到一些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很聪明,但又显得很单纯,接人待物落落大方,这样的孩子就感觉他内心很富有,这个富有就是爱,当他内心很充盈的时候,他就不怕失去什么,整个人都显得很豁达,他也不会轻易被什么收买,因为他并不缺。
相反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对人对物斤斤计较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他内心的匮乏,所以我们说真正的富有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富有的人。
怎么办
首先,当孩子显得不太懂事的时候,比如吃饭时他先把菜单抢过去,当孩子无法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时,父母可以主动去帮他表达,去问他:“宝宝是有什么想吃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记住,当父母询问孩子,在问题后面加上一句“好不好”时,孩子都会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被强迫。
为什么要让父母帮孩子去表达呢?因为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从体验中习得的,只有他感觉到被理解,他才能学会去理解别人,今后吃饭时,他除了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之外,还会学会去问别人,“我想吃这个,你想吃什么?”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自体客体”,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共鸣性经验”,比如孩子一把把菜单抢过去,妈妈这时如果说:“哦,我知道我的宝宝又想点烤土豆了。”孩子这时内心瞬间有一种被共鸣到的感觉,孩子心中有了这种体验,他就会觉得用不着去抢那个菜单了。
其次,孩子有时会说出一些看上去很不懂事的话该怎么办呢?
比如父母争吵,孩子突然站出来说:“妈妈你这么说爸爸是不对的。”妈妈马上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每天那么辛苦地带你你还没良心。”孩子变得不知道所措
发生任何一件事,孩子自然会有他的看法,你又不让他表达出来,慢慢地孩子会对一件事开始没有他的观点,所以我给的建议是,你们要么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讨论,只要有孩子在场,就需要让他参与进来,让他发表他的意见。相反如果让他在场又不让他参与,孩子内心会有一种很冲突的感觉,因为孩子的直觉会很敏感,就等于说让他有很多感受,但又得让他憋着。
很多父母一定会说,那孩子说的话就是显得很不懂事、很不成熟也很不合适啊,难道就不管吗?我想说孩子一定是不成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社会,但即便是这样不懂事不成熟的态度,背后也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那个说妈妈做得不对的孩子,当你去问他:“你为什么觉得妈妈不对呢?”他也一定会说出他的观点。
都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叛逆,其实他这么折腾的原因很简单,他就是要找到自己去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他拒绝直接认同父母的,但我们不用怕他的态度和方式不成熟,只有我们允许他的这个不成熟去呈现,那他今天的不成熟、不懂事,才能转化成未来真正的成熟和懂事。
总结一下,当我们说孩子不懂事时,作为父母要很清楚,我们不是要孩子变成一个虚假的、讨好的,表面上很懂事的孩子,而是让孩子能去活出他自己,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框架,让他尽情地去探索出他真实的样子,父母需要足够强大,允许孩子不来迎合自己,允许孩子做孩子。